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勇立潮头廿载跨越——走进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重鸣的故事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2953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光影穿梭,歌声激昂。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亦逢四校融合,新浙江大学成立二十载。自合并发展二十载以来,浙大秉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为了全面回顾过去二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坚守初心,不断攀登事业之巅,我们特别开设了《勇立潮头廿载跨越——浙江大学合并发展二十周年特别报道》专栏。今天,让我们共同探寻浙江大学文科领域资深教授王重鸣的传奇故事。

    人物名片

    王重鸣教授,浙江大学文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他是浙江省的特级专家,担任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还是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的理事长。他在1982年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获得了工业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开始在杭州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4年至1985年间,他前往瑞典深造,并在哥德堡大学成功取得了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随后,在1987年,他成为了我国首位获得工业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该学位由杭州大学授予。多年来,他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工业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到了2007年,他荣获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发的“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

    2018年,浙江大学迎来了2018级研究生新生报到的日子,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年轻人首次踏足浙大西溪校区的全球创业研究中心,目的是拜访他的博士生导师——王重鸣教授。这位年轻人怀着对王重鸣教授的敬仰,慕名而来,希望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创业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追溯至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设立我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的学位点。2017年,浙江大学创业管理专业荣获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认可,荣列全球顶尖15所商学院之列。

    王重鸣给浙大管理学院创业创新与全球领导力硕士专业留学生授课

    这个专业为什么是全国首家?

    这个专业为何能作为

    亚洲唯一代表闯进全球15强?

    这个故事要从20年前讲起……

    20年前,精准定位、大胆尝试,

    他为中国创业管理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1998年的初秋时节,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以及浙江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浙江大学。合并后的管理学院汇聚了原四校的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众多学科。身为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王重鸣,面对学院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整合资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进步,这成为了王重鸣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那时,高等教育界诞生了一个新概念——创业型大学。这个“创业”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创办,而是强调大学具备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学校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此外,创业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教授如何创办企业,而是着重于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王重鸣对这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领域感到十分兴奋,他察觉到,从这个领域或许能探寻到问题的解答。

    广义而言,创新创业研究实际上是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综合学科领域,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人文经管,都能在此发现相关的课题和研究切入点。因此,在学院的一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将研究重点放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建议。这一提议很快获得了学院老师们的一致赞同。在那时,王重鸣领导下的管理学院,正致力于深入研究创业管理。

    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传统学科的进步,同时也要致力于特色学科和新兴领域的开拓。王重鸣及其团队所进行的这项探索,无疑是推动新浙江大学实现“异军突起”的创新实践。

    然而,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却成了王重鸣面临的又一挑战。他首先带领团队与斯坦福大学携手,开启了创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并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全球创业研究中心,成功创办了“创业管理”专业。紧接着,在产学研合作尚不紧密的年代,他勇敢地提出了“创业教育零距离”的理念,将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引入到企业和科技园区中。

    王重鸣教授讲授创业管理课程

    2006年,全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于浙江大学成功举办。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与五十余位大学党委书记及校长一同出席。在浙江大学校党委书记张曦与校长杨卫的陪同下,他们共同步入王重鸣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创办的“创业教育零距离”基地。考察现场,众人被这种“零距离”的创新模式深深吸引。众多重点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们纷纷当场表示,期望王重鸣能够将这一模式引入他们各自的学校。正是借助这次会议与考察的契机,王重鸣及其团队共同为浙江大学成功争取到了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培养点。

   


    王重鸣得知学位点获批设立的消息后喜悦不已,而这份喜悦同样感染了他的父亲——我国已故的比较教育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浙江大学的前辈教授王承绪。王重鸣回忆道,当他父亲听到这个喜讯时,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兴奋地对王重鸣说:“重鸣,你们的眼光真准,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在于创业教育。现在学位点已经设立,我们能够招收研究生,培育新一代人才。这标志着你们未来的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我要向你们表示祝贺!”

    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斗志。王重鸣正热情洋溢地推进创业管理教育的实践活动,而年事已高的王承绪则将他的关注点转向了对创业型大学建设进行比较研究的领域。在2003年和2008年,王承绪接连推出了两部关于创业型大学的重要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路径》与《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的新案例与新理念》,这两部作品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国际经验和示范。随着创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创业型大学以及创业教育的评估标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第三个问题。这个难题成为了王家父子茶余饭后频繁交流的焦点,而随着父亲病情加重入院治疗,王重鸣不得不肩负起思考、研究和破解这一难题的重任。

    王重鸣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米勒教授

    米勒教授曾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了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

    2018年3月,在杭州成功举办了教育学科领域的国际一流建设会议,以及王承绪教育思想的研讨会。在这场盛会中,王重鸣教授受到了邀请,并发表了题为《教育创新变革中的创业型大学构建》的主题演讲。在演讲过程中,王重鸣首次提出了关于创业型大学和创业教育的七项关键建设与评估准则,具体包括:领导力的塑造与治理结构的构建、组织效能与团队动力的激发、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行动学习的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发展路径的拓宽、校企合作与知识资源的共享、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大学网络的构建、以及影响力的评估与绩效指标的设定。这七项准则与全球标准相吻合,同时各有侧重地全面涵盖了创业教育的各个领域,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并已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应用。

    王重鸣在首届创新创业教育西湖论坛

    面向2050,丝路情怀引领新方向

    父与子两代浙大人,不变的是赤子深情

    王重鸣说,丝路是他们一家人的情结。

    1932年,时钟倒回至那个年代,20岁的王承绪因优秀成绩被保送至中央大学深造。随后,他在浙江大学借读了一段时间,最终选择继续在浙大完成学业。到了1938年,王承绪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项目,成为同批次20人中唯一获得教育学录取资格的学生。同年9月,他乘坐远洋巨轮,途径威尼斯、横渡英吉利海峡,最终抵达了伦敦。赵端瑛,王承绪的夫人,王重鸣的母亲,在一年之后,踏上了“海上丝路”,跨越浩瀚的海洋,抵达了威尼斯,并在那里登陆,最终前往英国伦敦大学,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深造。

    1946年,竺可桢校长访问英国之际,诚挚邀请王氏夫妇归国担任教职。夫妇俩学业有成,心切归国,一经得知有船即刻启程。然而,归途竟是如此漫长。战后海上交通恢复迟缓,从预订舱位到登船返国,他们竟需等待整整一年。1947年1月,他们成功登上了从英国布里斯托尔港口出发的战后首艘驶往上海的货轮,航行途中不断进行货物装卸,历经三个月的颠簸,终于抵达上海,之后又返回了杭州。

    这一段求学路和归国路,是从古代中国延续至今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段求学与归国的历程,生动展现了王重鸣父母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成后毅然回国、投身家乡建设的真实情形。

    这一段求学路和归国路,见证着中国由弱变强的民族振兴;

    那段求学的旅程与归国的历程,最终在王重鸣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深深的根。1985年,完成在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学业后,他选择了返回祖国。他乘坐洲际火车,途径哥本哈根、莫斯科、乌兰托等地,历时两周,最终抵达了北京,他的祖国。

    王重鸣与百岁高龄的父亲王承绪教授

    2018年9月12日,时钟指向了这一天,浙江大学举办了一场庆祝并校发展二十周年的座谈会。此时,刚从海外考察归来的王重鸣,立即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创业创新的“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正辐射全球。针对我国关键战略需求,怀揣“丝路情怀”的王重鸣,在2014年,依托全球260余所国际认证院校的合作平台,发起成立以浙大为首的“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该联盟已在中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及拉美的12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了合作基地。今年暑假期间,王重鸣在拉丁美洲地区积极开展工作。

    在巴西、阿根廷、秘鲁以及墨西哥,我们正携手当地最杰出的商学院,共同设立四个创业教育合作基地。我们怀揣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致力于将中国的创业教育理念与全球的创业教育实践相融合,旨在将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强大优势。

   


    王重鸣教授参加AMBA国际认证会议

    王重鸣认为,对于这样的联盟而言,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他最关注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以及向往什么。今年五月,他携手阿里云共同承办了“丝路创业2050”以及“大学的2050”两场主题论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50余位青年才俊欢聚一堂,于钱塘江畔共同憧憬着丝绸之路创业的广阔前景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该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群体的关注,而且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全球CEO项目的主管、教授,伦敦大学管理学院新管理学科的主管兼副院长Todd教授,以及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创业研究领域的负责人、教授等,均受邀进行了主题演讲。

    四校合并后的20年来,勤勉不辍的王重鸣成果收获颇丰。

    他不仅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众多论文,而且其高水平的科研与应用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

    联想文化研究。在1998至2000年间,由王重鸣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联想电脑公司进行了三年的深入探究,并正式推出了“联想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们为中国正处于跨越式成长阶段的企业,首次提出了具有远见和发展价值的四大核心价值观,即“服务、精准、共享、创新”的文化体系。时至今日,这四大核心价值观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三校联培。2007至2017年间,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联合全球顶尖商学院,包括位居创业专业国际排名首位的美国百森商学院和位列欧洲前列的法国里昂商学院,展开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在此过程中,王重鸣及其团队在多年创业管理精英班实践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中法美三校联培”的全球创业硕士课程合作办学模式。他们共同实施了三校联培的“全球创业专业(GEP)项目”,荣获了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标志着创业教育迈向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并成为全国创业教育升级版的典范。

    王重鸣女士投身于女性创业事业。在2008至2018年间,她与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携手,共同推进了由高盛集团赞助的“万名女性,创业巾帼圆梦计划”以及“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该项目每年挑选出100名具备创业热情、潜力、创新思维和奋斗目标的女性创业者,对她们进行专门的能力培养,并持续3至5年的跟踪服务,旨在分析和研究女性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模式和策略。截至2018年,王重鸣及其团队已对超过800名创业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指导,她们在创业业绩的提升以及新就业机会的创造上,全球范围内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因而成为了女性创业能力培养和女性领导力研究的杰出代表。

    王重鸣在2004至2018年间,持续担任并领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三项核心项目。这些项目集中探讨了企业家成长路径、创业团队的变革决策以及文化与组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中国数千家创业企业的详实调研和深入剖析,王重鸣提出了创业五力模型等关键性研究成果。今年六月,王重鸣受到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的特别邀请,于蒙特利尔举办的四年一度第29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上,发表了以“基于创业社会责任的变革理论”为主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创业社会责任(ESR)”这一新概念,并在会议结束后,成功召集了来自9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开启了跨国比较研究项目。王重鸣在创业领域的研究已有20年之长,他不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他近年来又开辟了“创业社会责任”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与公司社会责任更侧重于对外社会形象的关注不同,“创业社会责任”更加强调企业内在的变革创新责任。

    丝路联盟期间,2015至2018年,王重鸣依托工商管理国际认证协会成员院校,携手全球“一带一路”沿线众多杰出商学院,成功搭建了“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该联盟秘书处设立于浙江大学,致力于积极拓展并逐步构建起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网络,同时,努力打造新一代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王重鸣,近三年来担任浙江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他专注于创业创新能力,成功构建了我国职业经理人资质模型与评价标准。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职位适配度”这一新概念及其评价指标,这一标准现已被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采纳。

    王重鸣教授讲授女性创业领导力

    王重鸣凭借其多年积累的系列研究成果,成功摘得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发的2007年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同年12月,他荣膺浙江大学首位文科资深教授的职位,这一荣誉是浙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主设立的顶级学术岗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并享有院士级别的待遇。

    李岚清同志给王重鸣教授颁奖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一等奖

    如今,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依然充满活力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和育人的最前沿。他麾下的研究团队由三十多位教师和学生组成,即便在出差期间,他也会坚持每周一召开课题组晨会,周五则举行研讨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公文包是一只小巧的拉杆包,里面装有电脑、厚厚的文稿以及各类文件,既便于携带,又让他能够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近期,他,这位工业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才,正全力以赴地准备着手成立中国职业经理人能力提升与评价机构,以及一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丝路沿线国家创新创业研究机构。

    王重鸣与参加“丝路创业2050“研讨会的学生在一起

    文字记者:叶鑫

    图片来源于王重鸣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1 06:49 , Processed in 0.09498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