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出道即巅峰的知乎,曾是中文互联网的一股清流?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572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龙的勇士,终究成为了恶龙

    “出道即巅峰”

    成立之初的知乎,简直是中文互联网的一股清流。

    那个时期,国内问答平台几乎完全由百度主导,其他同类网站发展受限。百度知道平台充斥着大量重复且无用的内容,其中不乏大量直接复制的内容,前后逻辑混乱。想要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就像在汪洋大海中寻找一根针一样困难。

    那些专门性的讨论平台,通常设置了许多准入条件,比如强制完成注册流程,并要求达到特定的在线时长,有时还需要积累足够的积分,新加入者才能参与讨论,这种方式对于初次接触的用户非常不友好,而且这类网站的信息往往零散分布,交流起来也不顺畅,最终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因此,当知乎恢复访问权限后,首批进入的用户都感受到了莫大的愉悦。依照它的口号所言,这确实是一个用以传播学问、阅历及看法的园地,成员彼此间的互动十分和善,所提事项明白易懂,发人深省;给出的回复条理清晰,切中要害。该网站整体呈现出生龙活虎的景象,发展势头良好。

    记得曾经有个疑问:为何众多人愿意免费传播学问?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说:若不表达出来,就难以知晓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掌握得是否牢固。帮助他人同时也能提升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我想这大概也是许多人上知乎的主要原因。

    知乎早期能营造出不错的互动环境,这跟其创始班底密不可分。知乎首批内容贡献者,是由公司职员凭借自身社会资源,逐个亲自延揽进来的。能成为知乎一员的员工,本来就不是普通人,他们所交往的圈子大多是某个行业内的精英人士,创造的内容水平自然很高。

    等知乎正式开通后,这些核心用户又将知乎引向了其他众多平台,凭借他们在外界的广泛影响力和庞大的粉丝基础,知乎的用户规模迅速呈现爆炸式扩张,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百万级别的知名平台。

   


    我从2013年起开始使用知乎,碰巧见证了该平台的“田园时代”。那时我原以为这种“大家谈笑风生,彼此都是学识渊博之人”的状况能够长久保持,但未曾料到,几年之后,知乎就不再纯粹了。

    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回想初次进入知乎,平台对涉及调查性质的话题设定了诸多规范,倘若相关提问范围过于宽泛,便极易导致回答呈现发散态势,此类问题通常会被提议进行修正,甚至直接予以关闭处理。

    什么是属于探寻性质的问题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xx是何种感受”这类问法。即便是从未接触过知乎的人,也对这种句式有所了解。的确,体验性质的问题已经成为知乎上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怎样评价xx”的“评论型”问题亦然,这类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无需依据客观情况,仅凭个人体会即可作答。随着知乎的影响力日渐强大,这类问题也多了起来。

    随后,知乎上备受推崇的回应,从“依据事实发言”转变为“展现小聪明”和“叙述经历”。收获点赞数最多的,要么是类似简短故事的人生片段,要么是缺乏实际帮助的笑话。此类答案虽然能迅速激发读者共鸣并赢得认同,却不能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如同思想领域的“快餐”,可以暂时满足需求,却缺乏内涵。

    诚然,倘若叙述内容确凿,情节连贯,至少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然而,部分叙述与现实出入极大,破绽频现,实为纯粹的虚构作品,不仅无法提供有益信息,反而误导他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正因这类叙述屡见不鲜,知乎才得来别名:编乎。

    知乎是如何变烂的?

    知乎平台的内容水准逐步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决策层的指导思想。他们追求的是平台扩张而非品质提升。其核心观念是增加用户数量,用户规模越大,整体内容水准就越贴近大众水准,内容水准因此难以避免地降低。

   


    他们不愿将知乎打磨得更加出色,原因是作为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平台,知乎竟然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同时其搜索引擎功能也存在严重缺陷,于是你可以发现相同的问题被反复提出,而用户只能看到最近的回应,那些早期富有价值的讨论却逐渐被遗忘,杳无人迹。

    当下移动网络普及期间,知乎也运用了类似头条的信息推送机制,依据搜索记录展示相关资讯,只要持续刷新,关联信息便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然而部分内容或许并非我所欣赏,即便只是偶然点击,也需要经过繁琐步骤才能将其剔除自浏览动态中,整体感受欠佳。

    如果平台只想延长访客的浏览时长,也算可以理解。但它刻意推送广告,就非常让人反感了。该平台会将部分宣传内容伪装成常规问答,投放到用户关注界面和推荐信息流中,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误导。这种感受犹如,你正在享用巧克力夹心的饼干,却发现几块里面混杂着令人作呕的褐色物质。

    别的方面不说,知乎对于原创材料的维护向来不力。那些在知乎上认真创作内容的作者,不知让微博上多少靠转述为生的营销人员赚了多少,他们本人却分文未得,而作者们维护权益的代价,却要自己掏腰包,平台从不主动帮忙。甚至有理由猜想,为了扩大平台声势,知乎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些抄袭、转述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此一来,知乎使得众多曾倾心于它的老用户纷纷离去,平台自身品味持续下滑,原先的长处因商业考量而逐渐丧失,最终逐渐演变成一个类似百度贴吧的场所。

    结语

    知乎的重大失误,在于其采取“下沉”策略时,未能维系早期核心的“高端”用户群体。

    追求规模与专注品质并非相互排斥。以淘宝为例,其内部设立天猫专门服务高端客户群体,直接与京东竞争,这属于一项杰出的经营策略。其实知乎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另建一个专注于深度讨论的平台,将高雅内容与通俗内容分开处理,彼此不受影响。然而因为多种因素,它最终没有实施这一想法。

    因此,当知乎的优质信息变得泛滥时,它必定会面临另一个类似平台的挑战,这个新平台具体是谁还不知道,但知乎的衰落几乎已经确定无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9-17 17:10 , Processed in 0.096786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