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信用卡五小龙年报数据大比拼,看金融科技渗透零售大势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9023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内在信用卡业务领域独具特色且实力雄厚的银行,大多分布在股份制银行行列;在这些股份制银行中,招商、平安、浦东、中信、光大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尤为突出,它们对零售业务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
    今日,“愉见财经”的推送内容,选取了这批信用卡“五小龙”作为案例。不仅依据年报数据,为他们过去一年的发展进行了排名,从中挑选出佼佼者;同时,也以这些在信用卡业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为参照,来观察金融科技在零售领域逐渐普及的趋势。

    2018,哪家更“拼”?
    我们选取了2018年度动态分析的首批指标,具体包括:流通卡数量的上升幅度以及贷款规模的扩张速度。
    众所周知,在2017年,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发行量均有显著提升。那一年的银行业普遍呈现出向零售和轻型化转型的趋势,同时零售业务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产结构也亟需向更具效益的消费信贷产品进行优化。种种因素叠加,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了银行业转型的关键抓手。
    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网贷和现金贷领域出现了混乱现象,并且得到了整治,同时,在宏观层面,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在过去几年里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信用风险开始向金融机构扩散。作为零售业务的前锋,信用卡业务可能率先感受到寒意,部分银行信用卡的不良情况可能使得其业务增长速度不得不放缓。
    2018年的焦点之一,在于观察这些银行的发展步伐,它们是持续以全速前进,还是有所减速?(当然,这仅作为战略层面的考量,而非价值评价。认识到风险可能存在滞后性,并主动作出调整,这样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选取了首组指标,旨在同时考察各信用卡业务在发展上的连续性和市场版图的拓展程度。
    在发卡环节,“愉见财经”更倾向于以“流通卡量增长”这一更能体现业务质量的指标进行观察,并且也考虑到了“新增发卡量”这一指标。然而,由于中信及光大的年报并未公布“流通卡量”的具体数据,而招行和浦发则未透露“发卡量”的相关信息,导致下表在数据口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敬请留意。

    观察上表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持续发卡以扩大市场份额的“地盘扩张”策略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在成长性方面位居前三位。
    从整体流通卡量分析,招商银行依旧稳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而平安信用卡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更是接连跨越了4000万和5000万两个重要门槛。(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在财务报告中并未披露流通卡量,故我们只能看到远超流通卡量的累计发卡数据,分别为6706万张和6053万张。)

    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体现在贷款规模的扩大上,这一举措推动了消费分期等关键业务的增长,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
    去年,平安信用卡在该指标上表现突出,领先一步,其贷款增速高达55.9%,推动贷款总额迅速攀升至股份制银行中的第二位;而在贷款余额方面,招商银行略胜一筹,而平安和中信则分别获得了第二和第三名的佳绩。
    对这一部分讨论的“地盘扩张”,“愉见财经”再做两点补充。
    首先需要补充的是,在吸引客户方面,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凭借其具有明显渠道特色的手机应用程序,还有平安银行依托集团多元化经营背景下的综合拓展团队,这些因素成为了它们在业内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招商银行“掌上生活”应用程序在上一年度共助力信用卡新增名单达到384.44万份,而通过该App渠道完成的消费金融交易额,在整体消费金融交易中占据了49.47%的比重。
    平安“口袋银行”APP经过升级,集成了众多金融科技与服务,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2500万,信用卡用户群体更是达到了3400万之众,而信用卡商城的全年交易量同比大幅增长了231.2%。
    除此之外,科技的助力使得金融领域发生了变革,平安信用卡的审核流程也从之前的两周缩短至如今的仅需8秒即可完成,实体卡更是能在48小时内送达客户手中。同时,平安的智能客服全天候7×24小时在线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有效解答了他们的需求和疑问。
    平安银行在吸引客户方面,另一项备受同行瞩目的优势是其依托于平安集团的广泛业务网络,例如通过集团内130万保险代理人的综合业务拓展能力。在年度业绩报告的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公开表示,这一综合拓展渠道不仅具备强大的客户获取能力,而且推荐客户的资产质量也优于其他渠道。具体来说,信用卡综合拓展渠道的不良率仅为1.10%,比整体不良率低出了0.22个百分点。

    其次需补充的是,在众多银行中,信用卡业务的定位已转变为“纽带”:旨在吸引并转化客户,同时全面挖掘客户对集团内其他金融产品的使用潜力。
    平安信用卡在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故而在平安集团内部,信用卡业务被赋予了“尖兵”的重要地位。该体系打造了一个涵盖多领域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依托集团在综合金融领域的强大实力,向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量身定制的服务。它扮演着类似前文提到的“桥梁”角色——例如,寿险客户通过使用平安信用卡,得以成为银行客户,同时,信用卡用户也有机会被平安吸引,进而成为保险、证券、信托等多个平台的服务对象。
    曾宽扬,平安银行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事业部总裁,在具体操作方面表示:“例如,我们为产险、寿险客户度身打造了分期付款方案,使得高额保单得以通过分期购买实现。同样地,针对证券、信托、陆金所等行业,我们则会依据平安各子公司的客户需求及业务特点,量身定制信用卡产品,同时为这些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的服务平台。”
    而平安集团搭建的综合机制也有利于客户转化。例如,通过整合原口袋APP、橙子银行APP以及平安信用卡APP,打造出的“新口袋银行APP”等应用,使得持卡用户只需拥有一张信用卡,即可同步享受集贷款、证券、理财、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将客户的生活、消费和金融活动紧密相连;又如,平安内部在确保客户充分授权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了零售和信用卡客户的征信信息,进而实现了全产品线的嵌入式营销策略。
    平安银行在其财务报告中指出,随着战略转型的持续深入,零售业务将逐步实现通过LUM(资产业务)推动AUM增长,同时借助信用卡业务带动借记卡的发展。
    中信银行的财务报告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指出信用卡业务促进了借记卡用户的增长,新增客户数量达到了550万户。
    2018,哪家更“易”?
    信用卡的关键性能之一是交易额度,这一指标实际上揭示了该卡产品及服务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在这一关键指标的颁奖台上,招行和平安又一次领先行业。
    座次排序中第三、第四位的排列颇具趣味,光大信用卡的总发行量略逊于中信,却在意想不到的交易额上领先了中信。这或许正如光大在财报中所强调的,他们围绕‘大旅游’、‘大健康’领域拓展产品线,并推出了覆盖众多客群和消费场景的信用卡产品,这样的策略似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尽管浦发信用卡在去年的交易额上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最优群体中略处下风,然而与其他非“五小龙”的同行相比,其交易额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近年来依托信用卡业务推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势头迅猛,其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51.42%。
    关于这一领域的探讨,我们还需补充两个要点:一是关于卡片产品的设计,二是金融科技的应用。
    首先,这一点无需过多阐述;其次,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需求,拓展产品体系成为了信用卡行业在激烈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以去年为例,平安信用卡便与曼联足球俱乐部、腾讯视频、汽车之家以及同花顺等品牌合作,推出了多款联名卡产品,并创新性地打造了卡权分离平台,旨在更好地满足持卡人的需求。
    在采访多家银行的过程中,我们普遍观察到,金融科技对信用卡产品的赋能,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用卡感受,同时也成为增加交易量的关键策略。
    平安信用卡在智能科技领域持续投入,助力智能客服、智能机器人、一键服务等智能技术集群的发展,依托科技创新,为用户带来“快速、便捷、优质”的极致服务体验;而招商银行信用卡则实现了微信、QQ及“掌上生活”App三大智能渠道的AI深度学习,探索“终端与云服务”相结合的互联网服务新形态,并设立了客户体验实验室“VLab”,深入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为产品创新注入灵感。
    2018,哪家更“稳”?
    上文提到,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网贷和现金贷乱象得到整治的同时,宏观层面上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信用风险开始向金融机构扩散,信用卡是否能够提前感知到“春江水冷”的迹象呢?
    本节内容将对比分析信用卡资产质量,依照不良率这一指标,从低至高进行排序排列。

    从资产质量的角度分析,招商银行与平安银行再度荣膺“优秀”称号;光大银行并未公布该指标的具体数据,而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暂居末位。
    无需过分忧虑,中信银行方面透露,他们坚信通过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将业务风险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该行指出,在报告期间,由于现金贷等行业乱象的干扰,我国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有所上升,市场上也涌现出对信用卡风险的忧虑情绪。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居民的杠杆率、信用卡应偿余额所占比例以及人均持卡量等关键指标仍然保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这表明信用卡业务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该行自身情况来看,经过多年不懈的系统构建和资源投入,其信用卡业务的全程操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在另一端,针对资产质量相对稳定的招商银行与平安银行,这两家金融机构在其财务报告中都强调了智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平安集团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服务的关键环节部署了约40个大数据风险分析模型,实现了风险的全面监控与评估。同时,启动了“AI+风险控制”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成功打造了面向零售客户的统一信用智能管理体系和自动化审批流程,这些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信用卡、个人贷款、汽车金融等产品领域。此外,该行对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反欺诈管理进行了统一,建立了大零售企业级别的反欺诈防线,能够支持每日千万级金融交易量的处理,有效改变了传统反欺诈作业平台依赖人力扩充以提升产能的局面,现已成为各类信用类信贷产品审核服务的有力支持。
    平安信用卡在过去五年间持续迅猛发展。自2014年起,平安银行信用卡的发行数量实现了从1643万张到5152万张的飞跃,交易额也从6151亿元增长到了2.7万亿元。在持续的高速度增长期间,信用卡的不良风险水平从2.77%显著下降至1.34%,特别是在2017年,这一不良风险更是降至了1.18%。自2018年起,受现金贷整治、P2P平台爆雷等因素的冲击,共债风险扩散开来,导致2018财年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14个百分点。然而,与信用卡行业在2017至2018年间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相比,0.14个百分点的轻微上升仍然明显低于整个行业的反弹幅度。

    2018,哪家更“赚”?
    拓展业务时,效益的考量是不可或缺的。伴随众多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进程不断推进,零售部门的收入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这其中,信用卡业务收入的贡献尤为显著。

    在收入贡献这一指标上,招商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排名与人们预期相符,与之前提及的贷款余额排名基本一致。尽管平安信用卡在年报中未披露具体收入数据,但根据其信用卡贷款余额位居第二的事实,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其收入同样位于前列。
    在这份排名中,浦发银行作为位列首位的银行,值得关注。尽管在“五小龙”中,其发卡数量并不突出,贷款余额也处于中等水平,但在年报发布会上,副行长潘卫东透露,过去一年中,信用卡业务的手续费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表现十分出色。2018年,浦发银行全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62.05亿元,其中,银行卡手续费占比达到50.6%,贡献了233.90亿元。
    据消息,浦发银行正以“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为战略核心,积极推动零售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财富管理和负债业务被定位为“首要支柱”,信用卡业务则被赋予了“次级支柱”的重要地位。同时,零售信贷业务被视为“第三大支柱”,而私人银行业务则被培育为“第四大支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9 21:42 , Processed in 0.06972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