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解读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并答问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762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的身份是余欣荣,他负责对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并在解读过程中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7月1日午后,国务院新闻发布厅举办了一场政策通气会,会上对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乡村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详细解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莅临现场,并就相关问题接受记者的提问。

    余欣荣强调,《意见》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关键任务、具体措施和组织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明确阐述,解答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即“要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发布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凝聚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兴农产业此次《意见》政策含金量高

    余欣荣指出,产业繁荣是解决农村各类问题的关键所在。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2万亿斤之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核心业务收入实现了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行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农业服务行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返乡及下乡创新创业的人数累计达到了780万。这些产业不仅凸显了地域特色,展现了乡村的价值,而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它们在农村的辽阔土地上持续发展壮大,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余欣荣强调,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门类单一、链条短、要素活力不足以及质量效益不高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加强指导和支持。《意见》由国务院发布,它在前述政策基础上实现了集成、拓展、深化和具体化,并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乡村产业的定位变得更加精确,产业概念已得到清晰定义,其本质是以农业为核心,致力于农业的发展。这涵盖了现代的种植和养殖行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休闲旅游以及乡村服务等众多领域。这些产业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完善了供应链,还充分挖掘了农业的潜力、深入开发了乡村的价值、优化了乡村的就业结构,并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其次,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愈发明朗。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的规划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加强县域层面的统筹协调,推动镇域产业的集中发展,形成县乡协同、镇村融合、镇村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再次,通过产业融合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凝聚力。挖掘新的功能和价值,推动城乡互联、工农融合、农农互助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发展,确保小农户能够享受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同时,通过提升农业质量、倡导绿色农业来增强乡村产业的持续增长动力。致力于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完善绿色标准体系,打造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此外,依靠创新创业来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破除以往乡村产业依赖人力、土地等传统资源发展的模式,转而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并不断拓展创新创业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推动农村产业繁荣发展需细化具体措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需严格执行由五级书记负责抓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将农村产业振兴视为关键任务,并置于优先位置。同时,需构建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力量热情支持、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推进体系。

   


    余欣荣指出,此次《意见》的发布,其政策价值显著,需在资金、土地、人力资源这三个关键领域实施一系列协同策略。

    在资金领域,必须完善财政投入的体制,提升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村的部分,并激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根据具体需求,采用市场化手段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基金;同时,还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促使县域内的金融机构将吸纳的存款主要投放到当地,并着重扶持乡村产业的发展。

    在土地使用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政策,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给予更多倾斜和扶持。同时,推动县域乡村土地的综合整治,激活闲置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培育乡村新兴产业和业态,以及吸引返乡人士创新创业。此外,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实施“点供”用地政策,以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其融合发展的需求。

    在人才建设领域,完善人才保障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创业,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增加农村定向招生名额。推进农业职称制度改革,鼓励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企业股份,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政策。

    乡村产业要融合更要绿色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5至10年内,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其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余欣荣强调,这一目标设定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指标,其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要迎合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目前,农业领域正逐渐展现出与现代化产业要素跨界整合的明显趋势。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正相互渗透、交织,催生了新兴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这些变化促进了产业的跨界融合、要素的跨界流动以及资源的集中优化配置。

    二是强调农业与农村的重要性。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传统农业和养殖业在地方GDP中的占比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商以及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和业态的增值比重却在不断上升。鉴于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指标更能体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凸显了农业与农村地位的关键性,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第三,需对农业统计体系进行优化。目前,农业农村部正致力于探讨并制定一套涵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值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同时,这些指标将作为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并被纳入到绩效考核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意见》的编制过程中,绿色发展始终被作为一项核心原则严格遵循。余欣荣指出,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基于对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所吸取的深刻教训。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路径,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使乡村产业成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力量。

    首先,需以绿色标准体系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标准进行梳理,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对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与修订,并构建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规范。此外,还应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

    二、应通过标准化生产模式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指导各种农业经营单位打造标准化的生产园区,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全面标准化生产进程,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域。同时,强化对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必须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运用,以推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发展那些节约资源的产业形态。对于国家明确要求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被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清单的产业,以及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都不得在乡村地区开展。同时,要推动种植与养殖的循环结合,鼓励秸秆以及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此外,还要推进加工过程中副产品的全面综合利用。

   


    在回应记者针对某些地区出现的“空心村”现象的提问时,曾衍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乡村缺乏产业支撑。“要有效解决‘空心村’问题,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产业更多地扎根于乡村地区。特别是,应将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保留在乡村,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推动现代农业养殖、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乡村休闲旅游、新型的乡村服务业以及乡村信息产业的发展。

    其次,应优先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意见》强调,需深入挖掘农村的各项功能与价值,并指导相关加工和流通企业将生产与销售中心向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和物流枢纽转移。

    第三,务必确保产业链增值的部分尽可能惠及农民。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助力农民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以及推动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部分乡村产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有限,这种状况亟需得到改善。《意见》明确指出,需构建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的机制,通过产业融合等多种途径,确保农民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让农民的口袋充实,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推动农村产业进步,资金注入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务则是阻碍农村产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呢?《意见》中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余欣荣指出,首先,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助力乡村产业成长,他建议县域金融机构应将吸纳的存款收益投入到当地,优先并重点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其次,要创新乡村金融服务。这包括在抵押贷款、信息化服务等领域,制定一系列适应农村特性的支持政策,如完善信息体系、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相关政策。第三点,完善财政资金投入的体系。同时,倡导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门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池,该资金池主要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

    工商资本对于乡村产业的繁荣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曾衍德指出,现阶段,工商资本每年对乡村产业的投入已超过万亿元。面对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需持续强化政策导向,同时激励并扶持更多资本流向乡村,力求实现“三多”目标。

    首先,要着力发展那些农民难以独立经营或成效不佳的产业。当工商资本涉足农村时,必须坚守服务于农业和农民的宗旨,投资于那些农民参与度高且受益范围广泛的乡村产业。同时,要亲自带领农民参与,展示成功案例,并协助农民增加收入。唯有如此,工商资本在农村才能稳固立足,实现持续增长,并赢得农民的喜爱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是需大力推动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发展。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市场信息以及创新的经营理念,工商资本应被引导投入到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中。尤其是要培育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出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

    第三,要积极推动一些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产业项目。企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获取利润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在贫困地区引导农户实现脱贫和富裕,同样是应当之举。《意见》强调,应引导企业资本流向贫困地区及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兴业,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助力更多贫困人口走向富裕。当然,当工商资本涌入乡村时,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同时,严禁擅自占用农田或耕地进行非农业活动,亦不可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7 23:03 , Processed in 0.067991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