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哲学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反省人生,思索怎样不虚度此生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829
发表于 昨天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友兰先生,一位哲学家,曾言,哲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的生命从诞生到终结,恰似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我们该如何赋予这短暂的生命以意义?或者说,如何避免生命的虚度?这无疑是每个生命个体都应深思的问题。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那些未曾反思过的人生,是令人悲哀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的价值在于其短暂,正如黑格尔所言,那转瞬即逝的玫瑰,其美丽并不亚于永恒屹立的山峰。尽管玫瑰的生命历程极为短暂,但它的热情洋溢与鲜艳夺目的色彩,与那冷漠的山岭相较,更让人心生向往。在某种层面上,无所事事的生活是对生命的不敬。实际上,人生不仅显得短暂,而且充满了众多分岔点,每个分岔点都要求行者作出明智的抉择。这些明智的抉择依赖于敏锐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源自哲学的智慧。

    深入的考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这种人生信条的象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言:“我死之后,纵使洪水滔天”,此语道出了这类人的普遍心声。他们恰似马克思所批判的那位脚生鸡眼的粗人,在他眼中,任何踩到其鸡眼之人皆为世间最恶毒、最卑劣的存在。这类人因只关注自身眼前利益,故而始终处于狭隘自私的心态之中。恰似契诃夫所描绘的那位小职员,因不慎喷嚏将唾沫溅至上司脸颊,自那日起便陷入了持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念缺少清晰的目标和志向,宛如一叶孤舟,既无浆可划、无橹可摇,亦无罗盘指引,只能任由水流带向未知。他们仅存权利观念,却缺乏与之匹配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类本质上是追求各种可能性的存在,而这些可能性正是通过我们对未来的精心规划得以实现的。然而,那些缺乏志向、从不对未来进行规划的人,他们的人生将变得空洞无物,仅仅是一个缺乏实质意义的抽象象征。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

    从哲学角度分析,这种人生观未能具备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契诃夫一篇名为《如何防止自杀》的短文中,他曾向我们指出,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打击时,应当设想出更加糟糕、更加痛苦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负担将得到缓解,而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也将随之增强。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追求抱负、拥有志向的人生方能达到人生的高度;在处理人际交往时,展现出担当与责任;面对生死考验,仍能坚守自己的节操。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人肃然起敬,而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更是气势磅礴、豪情万丈,即便在今天阅读,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志向决定思想高度

    古人云:“求上得中,求中得下。”若论及个体思想之境界,此境界必不越其志向所定。换言之,思想之高度,实由志向之高度所定。历史与事实均昭示,唯有先立定志向,方有可能成就此志向。

    有人将追求财富、成为亿万富翁、过上豪华名车别墅生活视为个人追求。然而,若以更高标准审视,此类追求和喜悦实为“自私”之所在。不妨回顾一下,马克思在17岁时所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早已树立了宏伟的志向:

    若一个人仅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劳作,他或许能成为知名的学者、杰出的哲学家或卓越的诗人,但终无法成为无瑕的伟大人物;“而倘若我们选择了最能促进人类福祉的职业进行奋斗,那么,沉重的责任便无法将我们压垮,因为我们是在为大众奉献;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有限的、自私的喜悦,我们的幸福将惠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的事业将无声无息地、却永恒地发挥作用,当我们的骨灰被撒向大地,崇高的灵魂将会流下热泪。”

    这乃是一项何其宏伟的抱负与何其崇高的品质!然而,在马克思于柏林大学研习哲学期间,他曾一度遭遇所谓的“志向困境”。经过深思熟虑,他迅速摆脱了困惑,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目标和坚定志向。马克思离世之后,其遗体被安放在伦敦的梅格特公墓内,墓碑上刻有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各异的方式诠释着世界,但关键在于改造世界。”每日,众多来自全球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观马克思的墓园,他们对于马克思的品格与精神均怀有由衷的敬仰。

    志向的高低并非一成不变,它因人而异,意味着不同阶段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追求,不能一概而论。这便告诉我们,志向的设定应当适度。志向过高,即便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难以达成,从而引发失落感;而志向过低,无需太多努力即可实现,却可能埋没个人才华。因此,适宜的做法是:每个人均应依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设定个人的志向。我国古语有云:“识人者为智,知己者为明。”而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入口处,同样刻有“认识你自己”的警句。这表明,准确认识并评价自己实属不易。唯有深入地认识自我,方能树立起符合自身条件的理想与抱负。

    活出自己的境界

    我们身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领域,正如古人所言,每日清晨醒来,便需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琐事。实际上,大多数人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耗费在为生计而劳作。这个世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现实。而另一个则是安放灵魂的所在。在这个世界之中,众人如同后印象派艺术家高更在描绘塔希提人生活画卷时,不禁自问:我们的根源在何方?我们的身份又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若以更为熟悉的方式发问,便是:我们为何存在于这个世间?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究竟有何所在?

    相较之下,先前的世界宛如一条深邃且无尽的暗道,人们在其中摸索前行;而后者则似一把炽热燃烧的火把,驱散了隧道的黑暗。源自中国古代,根植于心的实用理性传统,依旧紧紧地束缚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一俗语揭示了,人们与其说是去“敬佛”,不如说是去“利用佛”。总体而言,大众将来世视为前世的延续,却未曾察觉到二者间的显著区别,因此始终处于佛教所谓的“无明”境界。实际上,唯有以超越功利的姿态踏入来世,经过深思熟虑,领悟生命的真正价值,前世的境界才能被光辉照亮,从而变得美好。总之,唯有当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自觉地、超越功利的界限,安住在另一个世界之中,他的生命方能展现出卓越的高度,达到非凡的境界。

    众所周知,“洛西南特”作为堂•吉诃德的坐骑,代表着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人们若能从纷繁的世俗欲望中抽身,主动探索并深入研究这些领域,他们的修养将发生显著转变,而思想层次亦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飞跃般的提高。正是因为思想层面得到了显著升华,康德才得以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我能够认知到何种知识?人们应当追求何种行为?我能够期待何种结果?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康德在其一生中创作的众多著作,都是围绕对这些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答。

    生命转瞬即逝,正因为它的短暂,才显得格外珍贵。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敬重自己的生命,珍视自己的人生旅程。若想使人生更加绚烂,便需自觉地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人需不断探寻生命的真谛,努力安抚自己的心灵,方能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境界和高度。

    原载《新华日报》,2014年12月10日

    本文中的插图系作者私人藏品,如需进一步探索更多画作资讯,敬请加入“蓝袜子艺术鉴赏社群”。

    在“赏析群”中,热衷于艺术的爱好者们共同品鉴画作,交流生活点滴。若您对艺术情有独钟,欢迎关注蓝袜子的微信(ID:),亦或是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赏画”,一同享受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

    推荐好书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07:08 , Processed in 0.086915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