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生鲜配送不赚钱,配送生鲜怎么样,配送生鲜赚钱不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5890
发表于 昨天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的创始人会反复强调稳健、稳健、勤奋、勤奋...

    华人创业者在美国的优势和劣势

    这是一家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从事生鲜电商业务,该公司把农场主与食品厂直接对接给消费者,其间不存在任何中间人。

    就在2016年8月,其获得了一笔金额为万美元的B轮融资,于O2O众多的硅谷稳固了自身地位。与此同时,那些获得硅谷顶尖VC(红杉等)投资的竞争对手大多陷入了困境。那么,究竟是哪一点成为了他们取得胜利的手段呢?

    活下来才是王道

    就如同马云当年用B2B业务来培育C2C模式的淘宝,其发展历程与阿里巴巴存在相似的地方。

    在美国,做电商通常是先融钱,接着砸钱投放线上广告,以此找到用户,随后想办法留住他们。然而,这种做法极为烧钱,获客成本高昂,很难实现盈利!尽管众多竞争对手也采取这样的做法,但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手握供货商资源,既开展针对C端消费群体的业务,又从事2B业务,并且通过2B业务盈利来维持自身运营。

    譬如,他们会向餐馆供给蔬菜,供给水果,供给肉类,目前整个硅谷地区已经有150多家餐馆由他们供菜,当然,硅谷的高科技公司的厨房/餐厅向他们订购生鲜,学校的厨房/餐厅向他们订购生鲜,医院等机构的厨房/餐厅也向他们订购生鲜。

    在C端用户方面,他们找的是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这些人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跑东跑西购物。这样的人以女性、白领为主,年龄在28至55岁,属于中产阶级以上,或者有孩子,或者工作繁忙,能帮他们节省大量购物买菜时间。

    注重平衡发展,但投资者似乎不喜欢?

    2B和2C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契合中国人所看重的平衡发展理念。然而,这样的思维实际上与VC的要求相违背,VC期望创业者专注于一件事,将其做专、做精、做强,进而迅速做大 。

    做生鲜电商有所不同,其一成本高,要是在社交媒体、互联网上投入资金,又在运营方面投入资金,那么很快就会失败,为求稳健,需坚持同时开展2B和2C业务,2C是未来发展方向,而2B能带来良好的现金流。

    Mike Xu还提到他们同时做2B的一大原因,个人消费者无法大量消费农场产品,公司、餐馆却可以大量消费农场产品。像水果这样的产品具有季节性,无法像书本那样仓储起来慢慢卖一年,需要快速成批卖出去。

    尽管发展迅猛,但融资历程并不平坦

    销售额从去年初几万美元一个月,提升到现在几百万美元一个月,且仍在不断提升。

    但你或许并不清楚,在硅谷所有类似的生鲜电商公司里,他们建立的时间其实是最晚的。竞争对手中,融资多的能达到5000万美元,并且这些都是由红杉这样的硅谷一流VC投资的。而他们在早期融资时非常艰难,只有200万美元。尽管他们进驻了硅谷一流创业加速器YC,且是当时那届最突出的项目之一,可依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你有着黄皮肤,而硅谷的主流资本更青睐白人、印度人、犹太人等,他们不太相信华人能够取得成功。

    在硅谷,华人进行创业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针对面向消费者的创业而言,技术创业相对来说要好一些 。

    但事实却给了人沉重一击!在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当中,竞争对手渐渐走向衰落,有的甚至已经消亡,然而他们却成功突围了。事实表明,就算是面向美国本土消费市场的产品,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得很好 。

    这又是为何?

    中国人算账能力出色,运营能力也出色,除了这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坚持做2B业务,有着稳定的现金流,公司有了稳定现金流就能稳固发展,也就不会倒闭 。

    中国人在硅谷也该能打下一片天下

    创始人Mike Xu,原本是软件工程师,7年里升职8次,最终成为VP of ,在技术领域已接近顶端。然而,总体而言,中国人在硅谷的各族群里向来没有优势,因为骨子里缺少出人头地、调和人际关系、拼搏上位的基因,不管是大公司的高管,还是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华人始终占少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Mike Xu认为,中国人在这一代或许比较黯淡,然而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下一代的大公司。

    于是,Mike Xu决定自行开展创业活动,选定了电商这一领域。他曾在eBay工作过,随后开始探究做哪个垂直领域的电商。他进行了一番研究,像鞋子、衣服、珠宝这类的电商,虽说相对易于操作,然而像亚马逊这类的大型参与者也极易渗透这些领域。于是,他们便着手寻找市场规模大且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如此便找到了食品这个大类。食品在美国的电商化程度很低,大约仅为百分之零点几。亚马逊经营多年却未能做好,原因在于这个领域需要极为精细化的运营。如此微小的一丝机会被嗅觉灵敏的Mike Xu察觉到了。

    团队于2014年春天刚初创的时候,条件可谓非常艰苦,所有资源都要从零开始积累。那时,Mike Xu在工作日白天管理原来公司的技术团队,到了晚上以及双休日,他便亲自一家家地去拉生意,一项项资源去商讨落实。当时,他完全是动用自己的资金,就这样持续了七八个月,总共花费了十几万刀,这相当于百万人民币啊。

    所以说,出来创业,这看似是个轻巧的决定,实际上背后凝聚的全是汗水,还有压力。

    “华人在硅谷创业,必须要稳健、坚持、勤奋”

    我们公司有一个口号,一天等同于一个礼拜,一个礼拜等同于一个月。

    从事这一行业,你仅能成为司马懿,无法成为诸葛亮,你必须学会忍耐,原因在于这是中国人在美国开展消费者创业 。

    Mike Xu如是说。

    不断调整和试错,找到引爆点

    最早的用户增长爆发点是他们开始售卖农产品,其中一炮而红的是有机樱桃。这种售卖形式是美国的农场主直接摆摊的集市,一般只有周末才有。而这就相当于把这样受人欢迎的产品搬到了线上,能让大家每天都能订购到。

    (美国人喜欢支持本地的商业, 非常受欢迎)

    其实,他们最早售卖的产品并非这些,而是一些手工类点心,比如曲奇饼等。做了两个月后发现做不下去,这才转而经营农产品。找准选品,对于电商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询问是哪种农产品助力迅速崛起时,Mike Xu毫不迟疑地回答:“有机樱桃” ,随后,他说出了一连串数字 。

    美国的Whole Foods超市当时售价为9.99美元每磅,其从农场的买入价实际仅为2至3美元每磅,农场批量卖给超市的价格相对较高,为4美元每磅,而超市再将其卖出的价格是6至7美元每磅。

    这位亲力亲为的创始人,对一些产品价格数字,毫无思考就回答了出来,这足以表明他对细节把控极其严谨 。

    和这么多家竞争,获客何其不易

    在硅谷,做本地生意存在着极大困难,那就是获客成本极高,整个湾区有不少情况,而且很多还总是给出免费订单,比如(另一家送餐/生鲜的公司)等就不断送出抵扣券等,能把这生意做好实在是不容易。

    在A轮时进行了并购,被并购的这家生鲜电商位于洛杉矶,它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能挣钱的2C产品。从上学到了许多2C电商盈利的技巧,所以他们的C端业务已快收支平衡。

    (被收购的)

    并非所有创业者都能如他们那般拥有极为丰富的行业资源,能够迅速融到资金,这属于土豪创业,而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最为现实的是要思索怎样“利用手中的每一分钱,将其变成一块钱,进而把一块钱发展到十块钱”。

    在省钱这件事上,他们做到了极致

    作为电商,是如何压低成本的呢?

    首先,他们基本不进行仓储操作。他们采用的模式是,让用户集中起来进行订购。之后,把订购量合起来,然后去农场下单。最后,货物运过来后便立即开展配送工作。并且,他们借助闲置劳动力来完成生鲜配送任务,还对配送路径进行优化,以此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另外因为是生鲜预定,他们的订单在预定后无法取消。不过他们对订货后的质量问题要求极为严格,一旦有不合格产品出现,就会向商家退货。

    先站稳脚,再想着扩张

    我们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融资,对硅谷密探的扩张计划满怀期待。

    Mike Xu是这样看待的:在现有的城市实现收支平衡后,才可以进行扩张,本地电商需要非常密集,才有可能盈利,这些失败的竞争对手恰恰赌错了一点:只要做社交媒体,就能提升用户量 。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或许刚开始借助社交媒体做广告时,用户量能迅猛增长,然而很快就会遭遇瓶颈,靠社交媒体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投入每月达几百万,效果却不显著,所以很快就失败了。

    Mike Xu觉得,哪怕是在硅谷,你都得快速思考怎样去赚钱,要尽快摆脱对VC的依靠,唯有如此的公司才能够持续经营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以打造出像这样的品牌。

    庆幸在这样一个时代

    中国当下处于经济膨胀时期,存在大量活跃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华人在硅谷创业产生影响,如此大环境造就了这类新兴华人创业公司。

    所以,华人创业者更加需要稳健,更加需要勤奋,更加需要抓住机遇。上一代华人或许比较保守,因而错过了一些成为大公司的机遇。而作为新一代的华人,需要摆脱在美创业难的精神枷锁,勇敢地走出来,努力做出新一代的大公司。

    最后,我们问起Mike Xu为什么不选择回国创业?

    他笑着说,他观察了硅谷的大趋势,他认为如果他们这一代华人不出来拼搏创业,那么在硅谷的商业职场中,硅谷的华人将会长远地落后于其他族裔,像犹太裔、印度裔等等 。另一方面,华人在美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辛苦拼搏。到了我们这一代,应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是时候填补一个长期的历史空白了。中国大陆的移民到美国至今,还没有创立出一个美国家喻户晓的消费品牌 。

    探长有话说

    就在这几年,中国有很大一批O2O创业公司死掉了。在针对消费者的to C市场,烧钱的规模实在很大。而且涌现出来的同类项目数量众多,又不存在技术壁垒。所以自然大部分创业者都会被淘汰。在大环境方面,随着互联网威力的释放,传统行业纷纷开始向线上转型。这就是为何有这么多O2O企业在几个月内迅速兴起的原因。但是,任何创业都不能违背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怎么赚钱”,即便在技术驱动的硅谷,你也不可避免要去思考这个事情。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这个故事再次证实了一件事情,即中国人具备创业的基因优势,这种优势体现为勤奋,也体现为稳健。

    Mike Xu最后还说道,期望有更多硅谷华人出来创业,打造下一代的大公司 。

    确实,在当下这个时期,中国人拥有十足的机会,能在美国的赛场上打造出一家堪称伟大的公司。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 03:53 , Processed in 0.098884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