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南洋公学读书堂:从1896年创办到现代化图书馆的演变历程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9714
发表于 2025-3-3 1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光十分美好,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处“读书堂”,在这读书的天地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意以及远方。学校的“读书堂”起始于南洋公学的藏书楼。1956 年它随校西迁。如今它由兴庆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雁塔校区图书馆以及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这三部分组成。其总建筑面积约为 4.4 万平方米。累计藏书达到 576 万册(件)。拥有中外文数据库 330 多个。存有中西文电子图书 176 万余种。还有电子期刊 5.9 万余种。

    肇始南洋,籍府溢芳

    1896 年,盛宣怀创办了南洋公学。在商讨南洋公学办学章程之际,就规划要设立一座“图书院”,并且还做了专门的批示。批示内容为:“图书院应该有专门负责的人员,打算让教授课程的人来担任。”他认为应该广泛购买东西方各国各学科的书籍、各种图册以及各国的期刊报纸,把设立图书机构提升到能够有力辅助学堂进行教学育人的高度。南洋在初创的时候就分别设立了中文藏书楼和西文藏书楼,而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是从这里开始发展起来的。

    南洋公学上院,其底层西部为西文藏书楼

    南洋公学中院,其东北部为中文藏书楼

    建校初期,“藏书楼”设置在上院、中院的一个角落。那时藏书量不多,借阅管理也不方便。辛亥革命之后,图书的藏量快速增多。原有的藏书楼渐渐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建设一座具有独立功能的图书馆这件事变得很有必要。唐文治校长非常清楚图书馆对于学生求学成才的重要性,自从他掌管学校以来,就一直怀有新建图书馆的宏大愿望。1916 年有学生提出建议,打算用募捐集资的方式来筹建图书馆大楼,以此作为 20 周年校庆的纪念。唐文治校长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1917 年 3 月,学校向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印发了《南洋公学二十周年纪念图书馆募捐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社会各界的捐款与交通部的拨款总计 8.5 万元。1919 年 10 月,图书馆大楼建成。它成为了交大学子徜徉在知识海洋之中、饱览先进科学的文化场所。同时,它还开创了学校捐资助学的先河。

    《南洋公学二十周年纪念图书馆募捐启》

    1919年图书馆落成纪念照

    几代掌校者励精图治后,交通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步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并且尤以工科的办学水平在全国处于最高的地位。图书馆是辅助教学育人不可或缺的机构,这一时期的掌校者高度重视它。尤其是在杜定友出任图书馆主任(馆长)期间,他进行擘划经营、鼎故革新。从馆藏建设方面,从分类编目方面,从读者服务方面,使得各项馆务朝着日益近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当时学生评价本校图书馆还算不错。不仅在上海是数一数二的,就算以全国的范围来论,也是不可多得的。

    1930年代的交通大学图书馆杂志期刊室、阅览室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交通大学处于极为严峻的民族危机和必须做出生死抉择的关键阶段。图书馆与学校一同经受住了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被迫从徐家汇校园撤离,迁入到上海法租界。之后又跟随学校在重庆得以保存并延续血脉,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原先的校址,期间历经诸多波折,但根基依然存在。

    抗日战争期间,震旦大学曾设置藏书室和参考室,中华学艺社也设置了藏书室和参考室,左边是震旦大学,右边是中华学艺社。

    大树西迁,邺架流香

   


    1955 年,出于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的需求。为了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支持。中央作出决定,让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而图书馆也随之进行了动迁。图书馆精心地进行组织,并且作出了周密的部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最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性的图书馆迁移。交通大学原有的藏书,有 92%被迁至了西安。这些藏书在黄土地上得以传承,蕴化出了葱茏的文脉。

    图书馆搬迁工作计划

    迁校初期,首批从上海运来的 6 万册图书被堆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仓库内。随后几年,图书馆先后将教室、实验室用作阅览室和书库。彭康校长极为重视图书馆工作,把建好图书馆视为办好大学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随即开始筹划图书馆大楼。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参访时做出评价,称这是一座亚洲一流的图书馆。

    迁校初期的书报流动站和临时阅览室

    1961年建成的图书馆大楼

    这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需求。

    恢复高考后图书馆里借书忙

    90年代年轻博士生导师在图书馆

    (左起:李长久、虞烈、席酉民、郑南宁、殷勤业、万明习)

    学校依据“七五”发展规划,决定在老馆舍的南边新建一栋新馆舍,此新馆舍将与老馆舍连成一体并合并使用,被称作“南楼”。1985 年 10 月,南楼开始破土动工。1990 年初,南楼竣工。南楼的建筑面积为 18005 平方米,地面高度是 49.75 米,地面以上有 11 层。南北两馆的建筑面积合计为 29194 平方米,能够容纳 300 万册藏书。新馆的楼顶是西安交通大学在当时的最高之处。常有宾客前来参观并登临此顶。他们可以俯瞰校园的景色,也能够眺望古城的风光。

    即将落成的图书馆南楼

    1995 年中央表示同意,有着百年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1996 年 4 月 8 日,在西安交大百年校庆这个时期举办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命名仪式。钱学森学长作出了关于“图书馆与钱学森”的书面发言。

    赓续文脉,弦歌远扬

   


    2000 年 4 月 17 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以及陕西财经学院这三所学校进行了合并。由此组成了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与此同时,这三所学校的图书馆也随即合并成了新的图书馆。

    原医学分馆旧址与财经分馆旧址

    2003年建成的西区分馆大楼

    阅览座位有 3604 席。

    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

    图书馆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支撑。

    多元化空间

    校园文化活动

    126 年历经风雨。图书馆在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初创时举步维艰,近代化进程迎来黄金发展,战乱年代离散后又重聚,西迁创业时历经艰难,改革开放时期高歌猛进。在历史的高低起伏之间,图书馆一直坚守着支撑教学科研、培育一流人才的崇高使命。交大学子一批又一批,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在图书馆中挥洒汗水,成就了青春的光辉,汲取了知识与力量,绽放为祖国的栋梁。文脉得以赓续,弦歌不曾辍止,在西安交通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里,图书馆将继续全力以赴,续写新的篇章。

    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史》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史》中进行整理。

    文字:图书馆 李佳

    图片:图书馆 档案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5 18:48 , Processed in 0.065226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