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人生态度对当代的意义,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境界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6184
发表于 昨天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出现了战乱,三国时期存在纷争,西晋统一后不久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且晋室进行了东迁,随后北方出现十六国混战,南方东晋有王敦、桓玄等人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一次次更迭引发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更迭产生争斗,还有梁末的侯景之乱,另外东晋、南朝进行北伐,北朝展开南攻,在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是这个时期的特征,分裂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致使很多人丧生,饥馑伴随着战乱而来,瘟疫也伴随着战乱而来,人口还出现大规模迁徙,这些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文学作品能印证这种状况,曹操的《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鸡鸣”表明了人烟的荒凉,“生民百遗一”表明了人口的锐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四里写道,有人在山丘田垄间徘徊,看到往昔人家心中满是眷恋。那里有废弃的井灶,残留着朽坏的桑竹。有人询问砍柴的人,这里的人都去了哪里。砍柴的人回答说,都已死去,没有留下什么。此诗描绘出了整个村庄的灭绝 。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处于乱世的文学。作家们需要适应战乱的环境,还要适应朝代的更迭变换。一人前后归属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形屡见不鲜。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短促,最容易感受生命脆弱,最容易感受命运难卜,最容易感受祸福无常,最容易感受个人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因文人的政治处境带上了政治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卷入政治斗争,他们遭到杀戮,比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M、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I 。还有一些人,他们死于西晋末年发生的战乱之中,这些人包括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

    在这种情形下,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共同主题,这些主题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常常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于是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死亡不可避免的认知,是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变得越发普遍,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真切表现了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想法,他提到昔年疾疫,亲故多人遭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都离世,悲痛难以言表,还说少壮确实应当努力,岁月一旦过去就无法挽回,古人想着秉烛夜游是很有道理的 。他因疾疫致使众多亲故死亡,所以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之时应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到要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若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便能写得有血有肉,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中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中也有相关表述。若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就会很枯燥,比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四种,其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自己去建功立业;其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借助药物服食求仙;其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借助酒及时行乐。第四种态度,是陶渊明所采取的顺应自然、不以生死为念的态度。从陶诗可以看出,他已不再是那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拥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具备超越生死的眼光,所以他的这类诗歌便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游仙主题和生死主题关联紧密,其主要是对神仙世界展开想象,展现出对那个世界的憧憬以及渴望长生的心愿。《楚辞》里的《离骚》《远游》开启了游仙主题的先河,然而这主要是一种政治寄托。魏晋之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渴望长生的意味愈发浓厚了。曹操创作的《气出唱》《精列》,曹植所作的《游仙》《升天行》《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共同构成了一个游仙系列。尤其是郭璞创作的多首《游仙诗》,让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一个不可被忽视的主题 。

    隐逸主题涵盖了向往隐逸生活的作品,也涵盖了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还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它们形成了这个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思想早在《庄子》书中就有很强烈的体现。隐逸主题能够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可被视为表现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魏晋以后,有沿袭《招隐士》的作品,比如左思和陆机的《招隐诗》、王康琚的《反招隐诗》。还有沿袭《归田赋》的作品,像潘岳的《闲居赋》。陶渊明有大量描写隐逸生活、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这些作品让这类主题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锺嵘《诗品》称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至于其他许多人的作品里,表达隐逸思想的地方多得数不过来。隐逸主题的兴起,和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联,而这种风气,又和战乱的社会背景以及玄学的影响有关系。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 10:27 , Processed in 0.066176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