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手机App是否偷听用户?网络安全法实施四周年,揭秘精准广告推送真相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6162
发表于 2024-12-31 0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实话,每次看到手机APP推送的内容,我总想知道它是不是偷听了我和家人的谈话。比如我昨天刚刚小声说要给孩子买一盏护眼灯。当我明天打开移动应用程序时,我会被定向广告淹没。市场上各种品牌密集上市,让人不知所措、忧心忡忡。产后恐惧。

    据报道,在《网络安全法》实施四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实际测试,看看移动应用程序是否可以窃听用户。虽然目前还没有证实手机广告的精准推送一定是直接基于窃听,但我们也获悉,实验已经证实,只要App获得手机麦克风的许可并连接网络即可继续前台运行,理论上是可以的。窃听录音。

    平心而论,我国立法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今早已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例如,《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获取,并保证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披露他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也有类似规定。但较为抽象的法律规定也给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留下了空间。

    任何互联网公司都不会认为、也没有任何应用软件会为其贴上标签,认为自己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的个人信息。现实生活中,即使是与语音无关的手机软件,在安装时也会理直气壮地要求用户提供麦克风、电话本、摄像头等涉及个人信息隐私的权限,否则安装就会以失败告终。 。至于软件安装成功后,很多用户并不知道,相关公司或平台也不会明确告知他们个人信息去了哪里,是否会被不当使用或泄露给他人。

    对于app软件来说,尽可能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可以帮助完成大数据画像,然后精准投放广告,增加产品销量,可以赚大钱。即使现在不用,也不代表以后也会用。这是没有用的。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就像拥有一个可以随时“招财”的“聚宝盆”。然而,对于生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的公民来说,这种被动的个人信息“裸奔”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意味着个人隐私可能受到侵犯,还意味着个人财产、个人生命可能受到侵犯。会不安全。

    幸运的是,这种尴尬的局面已经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必要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规定》,明确了常见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必要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要求应用运营商不得因用户不同意而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信息,并拒绝用户使用App的基本功能服务。此前,工信部开展专项技术检查,责令179家APP限期整改,对未按时整改的26家APP进行了公开通报。大麦App等“票务专家”因侵犯用户权益、非法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请求权限等原因被下架。

    但从长远来看,防止移动应用窃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除了加大软件测试和执法司法力度外,还需要更加精准有力的立法规定。不仅要尽快出台计划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多部门联合起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也应加快出台。

    上述规范性文件应秉持“知情同意原则”和“最低必要原则”的立法精神,针对“滥用麦克风权限”、“未经用户同意读写相册”、“过多请求地址”等行为“书”和“隐藏个人推送关闭选项”我们将等待当前用户强烈反映的热点问题,一一制定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防止公民成为不法公司的牺牲品或者个人。

    互联网时代,法律应该成为公民权益的城堡。只有落实好立法、执法、司法等措施,才能真正打消公众心中的疑虑,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人民群众才能放心打开手机应用,享受便捷的生活。信息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5 17:14 , Processed in 0.08891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