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热门文学杂志,重温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温暖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5900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领域的发展也在那个十年取得显著成就,由于社会持续改善以及物质水平提高,大众对于文化层面的追求日益增强,同时还有大批文学发烧友摩拳擦掌,期望通过创作活动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文学刊物过去在大众日常中,有着关键作用,是人们增长文学见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那个时期,众多出版物迅猛涌现,蓬勃发展,在民众的日常起居里,总有两三种刊物忠心耿耿地伴随左右。现在,我们回望曾经广受欢迎、供不应求的十本文学期刊,借此再次感受那个岁月的热忱与温情。

    第一种: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曾是顶尖的文学期刊,它为众多有文学追求的人开辟了实现理想的途径,也为普通百姓营造了一个体悟生活美感的空间。

    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就已经问世了,这个刊物和新中国一同诞生,却因众所周知的情况,在1966年5月被迫中断,直到1976年,这份文学杂志才得以重新出版。

    文学创作全面复苏并持续繁荣,作为国家级核心文学期刊,《人民文学》杂志在八十年代发表大量杰出作品,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培育基地和创新平台。

    八十年代时,李季、王蒙和刘心武先后担任过《人民文学》的主编职务,这本杂志长期作为国内文学刊物的标杆存在,一直备受读者青睐和喜爱,现在它依然在持续出版,但作家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种:十月

    《十月》这份文学期刊伴随改革开放而生,1978年8月,这份深受读者喜爱的杂志正式创刊,当时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为该刊首期撰写了创刊宣言,象征着崭新时代的开启,历经持续奋斗,《十月》成为国内极具声望的文学刊物,在民众中建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和卓越的声誉。

    八十年代,这份刊物备受文学界推崇,众多作家视其发表作品为无上荣耀,广大读者则如饥似渴地品读刊载的篇目,特别是中篇故事。

    八十年代享有盛誉的几部中篇作品源自《十月》,例如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的《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等,这些作品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不朽地位,同样为《十月》杂志赢得了卓越声誉。

    那个时期,很多大中专学生都爱看的一本杂志是《十月》,这本刊物在当时很受欢迎。这种读书的热闹劲儿,持续了好多年,直到九十年代末期还没有消退。

    第三种:诗刊

    《诗刊》的声誉一直很响亮,不过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份刊物的声望出现了一些不利的转变,可是在八十年代那会儿,它在文艺青年眼中是毋庸置疑的崇高圣地。当下在网络上,每当遇见一些涉及《诗刊》的报道,许多从前热爱文学的年轻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思考缘由。

    《诗刊》诞生于1957年,它是中国仅有的国家级诗歌出版物,也是全国诗人最为向往的精神家园之一。这份刊物与《人民文学》相似,在某个阶段也曾经历过短暂的停办。1976年,由于一个极其重要的缘由,该刊物得以重新恢复出版。

   


    八十年代文学创作步伐加快,诗歌写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诗刊》在促进当时我国诗歌创作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当时社会上许多青年人喜欢写诗,这份刊物是他们经常翻阅的参考资料。

    过去,几乎每个人都会阅读《诗刊》;如今,竟然有人对《诗刊》一无所知,这实在令人费解。

    第四种:当代

    《当代》于1979年问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是一份文学类期刊,在八十年代创造了极为绚烂的金色文学氛围。

    《当代》杂志于1981年,受众多读者热烈关注影响,从季刊转为双月刊,重点刊登小说,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作品,这无疑是对广大读者的一份厚意。

    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声名显赫的诸多鸿篇巨制,其中不少是在《当代》杂志刊登的,诸如刘心武创作了《钟鼓楼》,柯云路推出了《新星》,蒋子龙写下了《蛇神》等作品,就连曾经叱咤文坛的王朔,其文学生涯也是从《当代》起步的。

    《当代》的声誉,在那个时期绝不亚于《人民文学》,又因为它刊登过长篇小说,所以深受读者推崇。

    第五种:萌芽

    《萌芽》是一本面向青年人的文学杂志,它于1956年7月问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首期上题写了贺词,从此成为年轻写作者的实践平台和知识殿堂。

    很多作家是从这份刊物中脱颖而出的,陆文夫就是其中一位声名显赫的例子,他借助《萌芽》这片沃土完成了自身的文学蜕变与成熟,其享誉业界的代表作是描绘水乡风情的小说《美食家》。进入九十年代后期,《萌芽》又陆续捧红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备受瞩目的八零后文化名人。

    《萌芽》这本刊物深受青年群体喜爱,广受推崇,毋庸置疑,当年众多文学爱好者都曾期望能在该杂志上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

    第六种:收获

    《收获》在八、九十年代,其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跟《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不相上下,而且因为这份刊物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更突出,在读者心中具备非常强大的话语权和引导作用。

    这份杂志诞生于1957年,巴金先生为它奠基,内容多聚焦于中篇故事,彰显了它参与现实、描绘现实的办刊初衷。

    中国文学领域内声名卓著的创作者及其杰作,大多与这份出版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八十年代期间,王蒙、冯骥才、从维熙、张一弓等知名创作者都在此处刊登过自己的重要作品,当年极具影响力的谌容的《人到中年》、叶辛的《蹉跎岁月》也均由这份出版物发表出来

    第七种:小说月报

    在很久以前的一百年头,商务印书馆发布了一种叫《小说月报》的杂志,后来这个刊物不再出了。

   


    198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旨在满足民众对小说的阅读需要,因而发起了新时代的《小说月报》,该刊物专注于从各类报刊中挑选并刊登杰出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这份出版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者极为亲近的伙伴,同时也是那个时期帮助读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良师益友。它刊载的小说内容,更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和喜爱,因此,确实获得了广为人知的声誉。

    这份杂志至今仍执着地守护着纯文学领域,不过,当年热衷于阅读小说的读者们如今逐渐步入暮年,同时他们也被各种其他媒介所左右,频繁地看手机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零散式浏览,给文学杂志带来显著冲击,这种情况令人遗憾,但难以逆转。

    第八种:散文

    《散文》杂志系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办文学刊物,专门刊登首发性散文作品,该刊于1980年正式问世。

    这份刊物与当年的《诗刊》相似,深受那个时期文学青年的喜爱,因为它纯粹的文学特质,特别是吸引了众多大中专院校学生读者和散文创作者的追捧。

    过去,如果有人能在该杂志上刊登过一篇散文,那必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成就。这本杂志是专门的散文刊物,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促进了某个阶段的散文创作。

    第九种:作品与争鸣

    这份刊物蕴含着前卫理念和批判精神,经常刊登引发热议的文学创作。许多具备艺术敏感度和探索精神的读者,以及富有革新观念的作者,都热衷于品读和探究这份出版物。

    《作品与争鸣》在1981年问世,它是一份兼具学术与技术特色的文学理论刊物,该刊物的创办,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繁荣、明晰文艺理论问题,起到了显著作用。

    这份刊物刊登的诸多文章,总能让读者感到新奇,徐星的实验性小说《无主题变奏》,曾在此引发热烈反响,并招致诸多探讨。

    第十种:花城

    《花城》这份文学杂志诞生于1979年,由花城出版社负责运营,在当年曾与《收获》、《当代》、《十月》共同被誉为纯文学领域的“四大名旦”。然而,就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学水准而言,《花城》实际上无法企及另外三种刊物的境界。

    《花城》倾向于刊登具备商业价值的作者创作,例如部分爱情故事,该刊物也刊载过此类内容,当然,这份刊物最为自豪的成就,是首次推出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路遥最初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当代》刊登,但因特定缘由,最终选择投稿至《花城》。

    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记,总是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性基础,正因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涌现希望与憧憬。因此,我们理应感念那些曾经翻阅过的文学刊物,那里留存着年少时光,也展现着昂扬奋进的景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9-3 18:28 , Processed in 0.094843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