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解析网络文学经典问题:探讨经典化的三个关键问题及促进健康发展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9304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围绕“网络文学经典”这一议题,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同时也为反思网络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机会。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网络文学而言,传统的“经典”观念和理论框架在解释力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妨把“经典”作为一个思考的切入点,把目前对“经典”的讨论及其实践活动看作是“经典化”的进程,如此一来,至少可以明确三个关键问题:我们为何要探讨“网络文学经典”?谁有能力推动网络文学向经典化发展?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又如何成为可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将使“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更具实践性和洞察力,从而推动网络文学的持续进步。

    中国作协每年发布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推选当年优秀作品。资料图片
    媒介的变革与文学的演变并未导致“经典”的消失,反而使得“经典”的定义权变得分散开来。
    “经典”这一议题,成为网络文学这一新兴媒介文学在经历了一定发展历程后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关于“网络文学经典”的激烈辩论,不仅展现了文学领域内各种势力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传统文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的现象。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势力中,学院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黎杨全、王玉玊等学者对“网络文学经典”的探讨颇具代表性。一部分学者认为,“经典”这一概念源于印刷时代,其特点是精致与固化,而网络文学则展现出动态和互动的新属性,“网络文学经典”这一概念显得虚假。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网络文学的流动性和经典性是可以同时具备的。这些讨论可以看作是对网络文学“网络属性”以及“文学价值”和“经典特质”等议题的深入研究与拓展。邵燕君提出,对网络文学“经典特质”的探讨应从“网络属性”这一视角出发。她主张采用“参与式”的研究方法,鼓励研究者亲自深入网络文学的实际场景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一观点为网络文学经典性的讨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实际上,学院派早已开始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程,而这一举措在本次讨论之前就已经悄然进行。欧阳友权、陈定家、邵燕君、周志雄等学者组成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众多重要网络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们编撰的《网络文学100丛书》、《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以及《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等系列著作,正助力中国网络文学走向经典化的道路。由于这些学者的专业背景、思想观点、社群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文学经典”的评判,其根本在于他们对网络文学本质的不同解读。他们可能将网络文学定位为“超文本文学”,或者是“网络流行文学”,甚至“数字人工环境中的文学”,这样的不同看法将塑造出各异的网络文学历史描述和经典体系。在“文学经典”的评定与推广方面,学院派享有先天的优势。然而,我们也需认识到,随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媒体技术的进步,众多人士不再将教科书和专家意见视为权威,他们敢于公开发表对文学的见解。在这些人士中,部分人甚至对学院派的评价机制以及精英文学的理念提出了质疑。若学院派未能正视这些挑战,回应公众的疑虑,那么他们所评选出的“经典”作品,极有可能仅是封闭在学术殿堂中自我繁殖的产物。
    将网络文学作品看作现代文学领域的一环,便能察觉到“网络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与“现代文学经典”、“新千年文学经典”等话题存在诸多相似性。这些议题共同揭示了学术界对当前文学领域日益分众化、圈层化现象所引发的忧虑。在这种文学格局之下,多样化的文学需求孕育出了多元化的文学群体。在这些群体内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塑造出了各自群体的“经典”。媒介的变革与文学的演变并未导致“经典”的消失,反而使得“经典”的定义权变得分散。各种不同的“经典”作品各自强化了各自的共识。原本文学共同体的共识在分化中逐渐失去了效力,众多的小型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
    在此语境下,“经典”的诞生起初局限于特定的局部区域,即各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之中。在这些群体中,某些作品得以逐步传播开来,突破社群间的界限,最终实现了从“小群体经典”向“大群体经典”(通常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的质变。参与“经典”话题的众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经典”的力量,在日益分化的时代背景下,寻求重建文学共识的可能,而非仅仅是对某一具体“经典”作品的渴求。对于正处在不断演进和成长阶段中的网络文学来说,关键不在于从理论角度去探讨“何谓经典”,亦非寻求一个普适的“经典”评判标准,而应深入文学领域,探究究竟是谁在决定何为“经典”,谁有能力推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并进一步思考“经典”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资料图片
    网络文学经典化由行业协会、平台、读者等多方合力推动
    在网络文学领域,除了学院派之外,推动网络文学走向经典化的主要力量涵盖文学体制、网络平台以及经验丰富的读者群体,这些力量的代表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各大文学网站以及网络上的资深评论员。
    至今为止,中国作家协会已经组织过两次针对网络文学精品的梳理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网络文学走向经典化的推动。其中,首次活动是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进行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该活动的评选理念是依据“百年来确立的文学价值标准”来审视网络文学,其目的是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构筑一座沟通的桥梁。《此间的少年》、《家园》、《脸谱》等十部作品荣膺“十佳优秀作品”称号,而《尘缘》、《紫川》、《悟空传》等十部作品则荣获“十佳人气作品”荣誉。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导的第二次网络文学经典化活动,便是2018年举办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评选活动。此次评选的评判标准着重于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兼顾了思想深度、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间客》、《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共计20部作品脱颖而出。与“十年盘点”所挑选的作品相比,“20年20部”所评选出的作品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除此之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以及地方作家协会等机构主导的网络文学评奖和推荐活动,也体现了文学体制按照自身标准进行的“网络文学经典”初步评选工作。
    文学体制的经典化进程影响力颇大,然而在网络文学领域,文学网站推出的各类榜单对读者产生的直接影响更为显著。诸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小说网、潇湘书院等知名网站发布的榜单,通过数据排名的方式,直观地揭示了哪些作品在网络文学中广受欢迎。这些榜单不仅反映了粉丝及读者群体的消费倾向,而且能够充分代表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偏好。
    经验丰富的读者和专业人士构成了网络文学经典化的独立力量,他们亦被称作“网络原生评论者”。自2005年开始,众多资深读者如“后世史学家”撰写了《玄幻网站风云录》,网络文学资深从业者“weid(段伟)”则推出了《网上阅读10年事(1998-2008)》和《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还有胡笳的《网络小说的前世今生》等著作,它们从行业历史、阅读历史、类型发展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除了网站平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也活跃着诸如“安迪斯晨风”、“赤戟”等网络原生评论家,他们的网络文学书单以及年度作品点评,大体上展现了资深读者的阅读喜好,具备对读者产生影响的“经典初评”作用。这些阅读记录和排行榜中所提及的作品,评价标准各不相同,然而,能够准确体现读者需求的,或许就是“weid”所提出的“引人入胜的小说”,这一标准源自于普通读者的直观感受。
    网络文学的生产与阅读呈现出明显的分类和细分趋势,然而,读者们仍拥有一些相对广泛的交流空间。众多风格迥异的创作者与读者在这些交流平台上相互交流、思想碰撞,最终汇聚成了广受欢迎的“网络文学佳作”。其中,“龙的天空”论坛及其旗下的优书网便是此类平台的佼佼者。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岁月,聚集了众多经验丰富的网络文学爱好者。他们不仅相互交流着个人的阅读清单,还对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评分与评论。由此诞生了诸如“龙粮榜”、“龙空”等一系列知名榜单。这些榜单囊括了各式各样的小说题材,成为了众多趣味迥异的读者所公认的“经典之作”。榜单内容会根据读者的评分进行实时更新与调整,从而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或许正因这种“经典”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它才得以长久流传,并对读者造成了持久的深刻影响。
    网络原生评论者通过讲述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评选出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为中国网络文学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史实与价值框架。由于网络资料难以保存,这些评论者既是网络文学成长的亲历者,也是其发展的见证人,他们的叙述与评价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源自网络的原生态评论彰显了以读者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一理念正是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构建新型社群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资料图片
    经典化需要链接多种共同体,生成更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与文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成长并持续挖掘其潜能的文学形式,若以传统印刷文化的“经典”定义来衡量,极有可能削弱其独特性。然而,在现实层面,众多网络文学社群已然塑造出了各自的“经典”作品。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和拓展这些经验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中,深入思考网络文学所蕴含的价值。这个广阔的视角代表了时代的特征,具体而言,它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网络文学所肩负的使命进行深入思考,并探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网络文学作为当代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肩负着特定的使命:即塑造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滋养人们的内心和整个社会。在这一视角下审视“网络文学经典”,我们应当将“经典”视为一种动态的实践,即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追求积极、健康、向善的文学品质。
    互联网的核心属性在于其互联互通的能力,借助这一特性,众多资源和体系得以相互连接并实现创新。网络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理应展现出显著的互联属性。评选特定作品固然关键,然而,若能将“经典”所蕴含的广泛价值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特性相融合,以“成为经典”为追求,推动网络文学作品在各个群体间传播,从而增进群体间的互动,或许更能彰显“经典”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繁荣。
    网络空间内的各个群体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它们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不同社群的直接映射。这些群体所认可的“经典”作品,汇聚了各自群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诉求,同时也体现了该群体的审美取向。然而,这些所谓的“经典”仅限于特定圈子内的交流成果。从外界看来,它们显得零散且破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进程,需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依托于普遍的价值取向,唤醒卓越的传统文化,连接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孕育出更具创新性的文学与艺术成果。
    人们追求的共同价值构成了交流的基础,不论个人兴趣如何迥异,对光明、爱心等积极价值的追求始终如一。即便在虚构的故事领域,这些追求依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展现美好价值追求的“经典”作品,不同群体得以展开对话,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了解网络文学的现实状况显得尤为关键。深入实地观察创作者与受众,洞察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掌握他们的交流方式,同时与网络原生评论进行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或许能够构建起全新的文学社群,并真正孕育出新时代的“经典”。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6日 0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0 07:00 , Processed in 0.059613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