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乘飞机买延误险成标配,却有消费者反映赔付竟是代金券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7932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乘坐航班时,许多人习惯性地会买一份延误保险,这几乎成了旅行的必备选择。但近期,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反馈,他们在购买延误险时并未留意相关的理赔细节。等到航班延误后去申请赔偿时,他们发现平台支付的并非现金,而是一堆需满足特定条件的代金券,这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快。

    张先生之前在携程上买了一张从佛山飞往上海的机票,并且额外花费100元为两人购买了“航意航延组合险”。然而,3月18日的航班起飞时却延误了45分钟,随后他收到了延误险的赔偿——竟然是四张面值50元的携程机票代金券。张先生表示,他原本是真心实意地购买了延误险,但延误后却只得到了代金券作为赔偿,这让他无法接受。如果事先知道这种情况,他肯定不会花费这笔钱。
    据相关消息,此类优惠券仅适用于携程网站,其有效期限为一年,并且仅能由机票购买者本人消费,且每次消费仅能使用一张。换句话说,若需使用这四张优惠券,就必须购买四次机票。

    记者在携程平台进行操作时,发现购票过程中会出现“无保障”、“标准保障”、“尊享保障”三种选择,并标注延误赔偿最高可达300元人民币。然而,页面上并未对消费者进行明确的提示,关于赔偿形式为代金券的信息。消费者需点击选项中的蓝色小字,才能查阅到“赔付代金券”的相关说明。张先生同样确认,在最初购买门票的过程中,他并未仔细阅读,更不用说发现那些所谓的“隐藏条款”了。他只是轻点“下一步”,便直接过渡到了支付界面。
    黄女士同样遭遇了类似问题,她在同程旅游网站购买机票时顺便购买了一款组合保险。然而,航班取消后,她所获得的延误险赔偿仅仅是两张面额为50元的平台代金券。此外,在同程的购买和支付页面中,并未明确标注“赔偿形式为代金券”,只有点击一个并不显眼的“感叹号”图标,才能找到这些重要信息。

    在社交平台上,众多帖子揭示了相似问题。针对此现象,中国航协特邀专家林智杰指出:“旅客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航空公司APP官网或平台购买延误险,但现阶段,消费者对平台的投诉尤为突出。”
    业内专家透露,携程与同程两大平台所售延误险的主要承保方为太平洋保险,而此类延误险多与机票一同购买。
    记者拨打了太保客服热线,然而对方回应称,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延误险的赔偿形式。他们可以选择将赔偿金兑换成现金或者代金券,系统默认为代金券,但消费者有权提出要求现金赔偿,因为保单上明确注明了这一选择权。

    记者依据客服提供的资料,在张先生与黄女士的保单中核实到了相应的条款,条款中明确指出消费者有权在现金赔偿和代金券赔偿之间作出选择。
    那么,如果消费者明确提出要现金赔付,平台又会不会同意呢?
    同程旅行明确回应称,这一服务是可行的,但需消费者主动发起联系。若涉及理赔券,您只需直接与我们的人工客服取得联系,完成信息登记后,我们将直接将券额转换为现金支付,整个过程无需您进行额外操作。
    携程的客服表示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理赔的具体规定需遵循保险公司的标准,我们平台无法确保您一定能获得现金赔偿。”

    保险业专家指出,延误险属于较为次要的保险类别,其销售活动多依赖于各大平台。在处理理赔时,平台往往采用代金券作为先行赔偿手段,以便迅速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然而,若消费者倾向于现金赔偿,只需向平台提交个人银行卡资料,平台便需在24小时内将赔偿款项转入消费者账户。此外,保险公司每年都会与平台进行一次财务结算。
    至于平台为何倾向于使用代金券进行赔付,原因显然是它能从中获得收益。“若保险公司需现金赔付,需向客户支付200元;然而,若以200元代金券赔付,实际上平台所获得的券面价值仅为180元,甚至更低至150元,这样平台便能赚取20元或50元的差额。再者,平台发放的代金券并非全部都能被使用,即并非所有代金券都会被核销。”

    法律界人士指出,当消费者购买延误险时,平台并未明确赋予其选择权,反而自行决定,默认采取对自身更有利的处理方式,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公平的“霸王条款”。若消费者对赔付方式持有异议,还需自行提出,有时甚至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从购买延误险的整个过程来看,平台显然并未确保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宋安成律师明确表示。
    针对这一问题,保险界的专业人士指出,若某些平台拒绝现金赔偿,消费者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的电话,保险公司将直接向消费者进行现金支付。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浏览了众多在线旅游网站,发现机票支付页面普遍存在捆绑销售航班延误险的情况。然而,绝大多数平台并未在购买或支付环节清晰标示赔付的具体方式等相关信息。消费者需仔细查阅充斥着密密麻麻小字的说明页面,才能有可能察觉到其中的细节。
    消保法明确指出,商家不得通过格式条款来剥夺或约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这种平台的行为,是否可以视为间接限制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呢?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秘密,究竟隐藏着什么难以启齿的秘密,实在引人深思。实际上,纸终究包不住火,所有的套路最终都会被揭露于众,那些暗地里算计消费者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看看新闻记者: 马婕 翟煜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8 09:25 , Processed in 0.073931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