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笔记本电脑介绍:定义、特点及与台式机的区别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7279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

    目录

    [编辑]

    什么是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亦称笔记型、手提或膝上电脑,英文中通常被称为NB,是一种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个人电脑,其重量一般在1至3公斤之间。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电脑的体积逐渐缩小,重量持续减轻,同时其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们常说的上网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PC”,与传统的个人电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携带的便捷性。

    相较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在结构上与后者相似,包括显示屏、键盘或鼠标、中央处理器、内存以及硬盘等组件。然而,笔记本电脑的优势显而易见,其显著特点包括体积小巧、重量轻盈以及便于携带。通常而言,便携性构成了笔记本电脑相较于台式机的显著优点,大多数笔记本的重量在2公斤上下,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都能轻松携带,极大地方便了使用。当前(截至2012年11月),轻薄化已成为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发展趋势,然而这并未妨碍其性能的增强和功能的拓展。此外,其便携性以及备用电源的存在,使得移动办公变得切实可行。得益于这些有利条件,笔记本电脑在用户中的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同时,其市场占有率也在迅速增长。

    依据其应用领域,笔记本电脑大致可划分为四大类别:商务用途的、追求时尚的、适用于多媒体娱乐的以及具有特殊应用需求的。商务笔记本电脑通常具备出色的便携性和较长的电池使用时间;同时,兼具时尚外观的商务笔记本也颇受欢迎;而多媒体应用笔记本则融合了卓越的图形和多媒体处理功能,并具备一定的便携性,这类笔记本普遍配备有较为先进的独立显卡和较大屏幕;至于特殊用途的笔记本电脑,则是为专业人士设计,能够在高温、低温、低气压甚至战争等极端环境中使用,但往往较为笨重。观察使用者的群体,我们发现学生群体普遍将笔记本电脑应用于教学和休闲活动;而对于热衷于发烧级笔记本的用户来说,他们不仅追求卓越的使用体验,而且对设备接口的完备性有着极高的期待。

    [编辑]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史

    雏形

    1979年,Grid 1109电脑正式亮相,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对笔记本电脑制造的首次探索。该电脑由英国人为Grid公司设计,并于同年推出。然而,这款电脑的最初应用范围仅限于美国航空航天领域。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扇贝为灵感来源,制造出的便携式电脑,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接触这款电脑的机会极为有限。

    1983年5月,美国推出了全球首台彩色便携式电脑,型号为SX-64。该电脑搭载了MOS 6510(1MHz)处理器,配备了64K的内存,并拥有320 X 200分辨率的5英寸彩色显示屏。此外,它还内置了一个5.25英寸、容量为170K的软盘驱动器。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电脑的重量大约为13千克。

    在1984年2月,IBM公司推出了其新款个人便携式电脑——IBM 5155。这款轻便型笔记本电脑搭载的是Intel 8088处理器(主频为4.77MHz),内存容量为256K(可扩展至640K),内置9英寸的琥珀黄色显示屏,其分辨率为640 X 200。操作系统为存储在磁盘中的IBM PC-DOS 2.10版本,整机重量大约为16千克(相当于30磅)。

    诞生

    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推出了首款笔记本电脑T1100,该产品至今仍被众多国内媒体普遍认定为首款笔记本。正因这款笔记本的诞生,东芝公司踏上了长达20年的笔记本行业征途。

    1989年9月,苹果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其首款便携式电脑。该设备搭载了一种处理器,其特制版低电压设计,工作频率为16MHz。配备1MB的内存,并内置了容量为40MB的SCSI接口硬盘。这款笔记本所使用的屏幕仍是10英寸的单色液晶显示屏,分辨率为600像素乘以400像素,整机重量大约为4公斤。显而易见,由于其卓越的性能,该笔记本的售价也相对较高。

    1991年,市面上出现了首款商业化的笔记本电脑,它配备了彩色TFT显示屏。这款产品的型号是……其CPU主频为20MHz,内存容量为1MB,硬盘存储空间达到120MB。显示屏尺寸为24厘米的彩色,并且分辨率达到了640×480像素,即VGA标准。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命名的笔记本电脑。

    1994年,东芝推出了首台配备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该机型搭载了75MHz的处理器,内存容量为8MB,配备了772MB的硬盘,屏幕尺寸为26厘米的TFT,其分辨率达到了640×480,符合VGA标准。

    1995年,这款产品问世,成为全球首款配备多媒体功能、并首次使用12.1英寸SVGA高分辨率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多媒体处理能力的加入,标志着笔记本电脑不再局限于商业用途,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广泛的多元化市场。与此同时,笔记本电脑如同当年的个人电脑一般,逐渐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发展成熟

    1996年标志着笔记本电脑行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那时,VGA显示屏逐渐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应用的SVGA显示屏。与此同时,XGA显示屏也开始崭露头角。另外,硬盘技术的进步也助力了笔记本电脑体积的缩小。

    同年,英特尔正式着手研发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CPU。彼时,台式机所使用的CPU普遍基于0.8微米的制造技术生产而成。

    生产的笔记本电脑CPU,正是在这个阶段引入了0.35微米的制造技术,电压亦因英特尔所采用的VRT技术而降至3.3V。自那时起,笔记本电脑的CPU才真正与台式机CPU区分开来。1997年9月,IBM公司作为全球先锋,推出了首款配备14.1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和DVD光驱的笔记本电脑。在当时,这款机器的问世意味着高分辨率大屏幕时代即将到来。

    1998年,Intel推出了移动版的PII处理器,这一举措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实现了显著提升。进入1999年,AMD发布了K6-2处理器,它不仅兼容了最新的3DNow!技术,还摆脱了与Intel MMX技术的纷争,从而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的增长。英特尔不甘示弱,其III处理器成功接替前一代CPU,再次大幅提升了移动处理器的速度,并将SSE指令引入了笔记本电脑领域。到了2001年3月20日,英特尔率先推出了1GHz的III处理器,使得移动处理器和笔记本电脑都进入了GHz时代,从而开启了CPU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新纪元。

    性能飞跃

    2000年1月,一款采用全新架构的“”处理器进军了笔记本低功耗处理器领域,这一举动无疑预示着它将加入与Intel和AMD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行列,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热潮。到了2003年1月8日,Intel推出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架构,即大家熟知的迅驰平台。该体系结构囊括了代号为-M的移动处理器、芯片组(其代号为Odem和-GM)以及一款兼容802.11b/a标准的WLAN(无线局域网)模块和Mini-PCI卡(代号未明)。自那时起,笔记本电脑的模块化设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03年5月,日立公司对2.5寸笔记本硬盘进行了升级,将转速大幅提高,并将最大容量扩展至80G,从而全面引领了笔记本存储领域向高容量和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同年7月,VIA推出了专为笔记本设计的处理器——汉腾()处理器,尽管其市场反响并不热烈,但这款处理器仍为众多笔记本爱好者揭示了笔记本处理器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3年11月,日本市场迎来了全球首款64位处理器笔记本电脑的问世。该笔记本搭载了64位3200+处理器,配备了512M DDR内存,拥有64G的硬盘容量,可选配康宝光驱,同时配备了15英寸SXGA液晶显示屏。进入2004年1月,富士通公司又推出了全球首台采用S-ATA(串行)技术的笔记本硬盘。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笔记本电脑硬盘的传输速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S-ATA接口在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中实现了线路的简化。在2005年1月9日,迅驰二代平台正式对外公布。该平台所涉及技术的核心词汇包括FSB=、Intel 915以及网络接口卡(NIC)。基于新兴技术的词汇,如SATA、DDR2、HD Audio、PCI等,亦有所涉及。在2005年4月20日,东芝公司为了庆祝其成立20周年,推出了两款纪念版笔记本电脑产品,即SS SX和SS S20。这两款笔记本的核心部件主板,主要采用了东芝公司研发的新型材料,这不仅显著降低了线路的复杂性,还大幅提升了运行速度。其厚度仅有9.9毫米,整体积聚的厚度则是19.8毫米,选用了光泽的金属材料,并且拥有长达5.4小时的超长待机能力。

    [编辑]

    笔记本电脑的基本组成

    外壳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对于台式计算机而言,其内部器件的保护作用同样重要。常见的外壳材质包括:工程塑料、镁铝合金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塑料)。特别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结合了工程塑料的低密度和高延展性,以及镁铝合金的刚度和屏蔽性能,因此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外壳材料。通常情况下,硬件供应商所标注的外壳材质主要涉及笔记本电脑的表层材料,而手托区域及底部部分,人们普遍倾向于采用工程塑料。

    笔记本电脑自问世以来,一直将液晶屏作为其主要的显示输出工具,其类型主要包括STN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等。目前,在民用领域,夏普公司的“超黑晶”、东芝公司的“低温多晶硅”以及苹果公司的高清“显示屏”等,均表现出色。这些均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苹果的产品更是采用了IPS技术。液晶屏的发光装置同样至关重要,劣质灯管会导致色温严重失准(尤其是偏黄或偏红)。

    处理器作为个人电脑的核心部件,在笔记本电脑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台式机相比,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在追求速度等性能的同时,还需考虑功耗问题。处理器本身就是一个能耗较高的组件,而且随着处理器温度的上升,笔记本电脑的整体散热系统所消耗的能源也不容小觑。

    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包括导热装置和散热装置两部分,其运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导热装置(目前多采用热管)将热量汇集,再由散热装置(通常采用散热片和风扇,部分型号则采用水冷系统)进行散发。此外,一个不常被提及的散热部件是键盘,在按键过程中,键盘本身也会有效散发热量。然而,鉴于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装置相当微小,长期使用后极易累积灰尘,这会降低散热装置的功效,同时风扇的噪音也会随之增大,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风扇停止工作,进而引发处理器过热。因此,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

    笔记本电脑通常配备有定位装置(此类装置与台式机的鼠标相似,部分型号甚至配备两套),早期多采用轨迹球进行定位,而目前市面上更流行的是触控板和指点杆。鉴于8系列特别注重触摸屏平板电脑的设计,部分笔记本电脑开始引入触摸屏作为新增的定位手段。

    [编辑]

    笔记本电脑的分类

    UMPC掌上型

   


    UMPC,即超移动个人电脑,其全称为Ultra-PC,是英特尔和微软共同力推的一款产品。这款UMPC必须是一款完整的个人电脑,拥有所有PC电脑应有的功能。此外,它还需具备出色的无线连接能力,例如WiFi等无线技术,以及可选的HSDPA/3G高速数据连接功能。UMPC产品的设计以超轻薄为主,具备极高的便携性,并且拥有较长的电池续航时间。此外,它还具备支持手写输入的功能,且在XP操作系统中,用户能够使用Touch Pack界面。

    平板手写型

    亦称作平板电脑,其外形与常规笔记本电脑相近,然而并非普通笔记本电脑,实则可视为笔记本电脑的精简版。其尺寸介于传统笔记本与便携式电脑之间,尽管如此,其处理性能却超越了便携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相比,它不仅具备笔记本电脑的全部功能,还支持手写或语音输入,同时在移动性和便携性方面更具优势。该设备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显示屏可灵活调整角度,通常配备的是小尺寸液晶显示屏,且均为具备触摸功能的液晶屏,支持使用电磁感应笔进行手写输入。这款平板电脑将移动商务、移动通信与移动娱乐融合于一身,具备了手写识别及无线网络通信的能力。平板电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手写板,可连接外设如键盘和屏幕,实现类似普通个人电脑的使用功能。此款手写板型笔记本可随意翻页。平板电脑内置多种应用软件,用户只需在屏幕上书写,便能把文字或手绘图案传输至电脑。该平板电脑运行微软特有的Table PC XP操作系统,这也是其与普通笔记本电脑的一大不同之处。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2012年的全球出货量达到了大约2亿台。预计在2013年和2014年,这一数字将在此基础上略有提升。经过综合分析多家信息机构的预测数据,我们持中立观点,预测2013年的出货量约为2.0亿台,2014年则可能达到2.08亿台。同时,2013年的市场渗透率预计约为15%,而到了2014年,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增至32%。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普及,笔记本电脑在2013年和2014年将普遍配备触摸屏功能。据预测,2013年至2014年,配备触屏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渗透率将分别达到15%和32%,相应的触屏需求量预计分别为0.3亿片和0.66亿片。

    轻薄便携型

    一般来说,重量不超过2公斤的笔记本电脑被称作便携(轻薄)型笔记本。这类产品将便携性视为首要考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们甚至愿意在性能、功能以及接口等方面做出妥协。因此,这类笔记本通常会配备超低电压处理器、低功耗芯片组、低规格内存、低功耗的1.8英寸硬盘,并采用无风扇设计,力求极致轻薄。在性能测试中,这类产品的表现通常一般,然而,它们的电池续航能力却往往十分出色,这主要得益于大量采用了低功耗元件。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可划分为配备内置光驱与完全外置光驱两种类型,其中,完全外置光驱的款式在重量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鉴于缺乏内置光驱,全外挂式设计的便携笔记本在接口性能上更为出色;然而,这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它需要额外的费用(即购买外置光驱)。相比之下,内置光驱的便携笔记本无需额外开销,但在接口性能上略逊一筹。当然,不同用户的需求各不相同。

    商务应用型

    商务笔记本在应用场景中对于稳定性与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众多前沿技术在此类产品中得到了率先应用。比如,最尖端的指纹识别技术、最为强大的硬盘数据保护功能、以及最出色的静音散热系统,这些先进技术几乎都是首次在商务笔记本中亮相。商务笔记本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和功能需求,其外观设计较为简约,不刻意追求时尚与华丽,旨在传达出一种稳重和端庄的印象。总体而言,商用笔记本更侧重于机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也要便于携带,并配备了多样化的接口和多项安全功能设计。

    影音家庭型

    这类产品旨在替代传统的家用台式机,其特色在于配备了大尺寸屏幕,且在设计中更注重娱乐体验。多数采用16:9的屏幕比例,屏幕亮度充足,可视角度宽广。在音响配置上,这类产品至少配备了2.1声道的音响系统,且将低音单元置于笔记本电脑底部,以实现类似低音炮的音效。此外,部分机型还能模拟出4.1声道的环绕音效,甚至配备了4.1声道的扬声器,以营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听觉享受。因此,此类产品普遍体积较大,携带起来不太方便。其中,部分产品集成了电视功能。笔记本电脑接收电视信号已成为当前影音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方向。这类产品通常内置了电视信号接收器,用户可通过遥控器轻松接收电视画面。此外,一些产品还配备了视频编辑软件,用户能够进行定时录像、视频截图等操作。

    娱乐游戏型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实现了飞跃,其搭载的独立显卡在3D性能测试中屡创佳绩,刷新了最高得分记录。这一变化预示着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此背景下,娱乐游戏型笔记本电脑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类产品配备了出色的显示屏,16:9的分辨率搭配强大的独立显卡,专为游戏玩家量身定制。同时,它们也满足了娱乐影音的需求,整体性能卓越,特别注重视觉和影音效果的提升,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特殊用途型

    这类笔记本电脑专为专业人士设计,适用于酷热、严寒、低气压以及战争等极端恶劣的环境,通常体积较大,较为笨重。

    来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7 11:53 , Processed in 0.067907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