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世,历经多朝发展及重大变革的历程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7150
发表于 昨天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面为景德镇资料,后面一点内容为十大瓷厂资料,请耐心读)

    景德镇制陶业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的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当时所生产的陶器质地较为粗糙,形态厚重,釉色清淡且表面不光滑,主要仅供当地民众日常粗放使用,并未远销外地。故而,其影响范围非常狭窄,局限在局部地区。

    景德镇地区水土条件适宜制陶,自陈代(公元557-589年)以来,当地居民多以此为业,景德镇制陶自陈代起便闻名于世。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料配方、成型工艺以及焙烧技术进行了重大革新,对景德镇从陶器向瓷器的转变做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制瓷大师”,并为其建立了庙宇以示纪念。南北朝陈朝初期,都城内开始动工建设宫殿,陈后主下诏命新平镇烧制瓷础以供朝廷使用;隋朝大业年间,新平镇成功制作了两座“狮象大兽”,并将它们供奉于显仁宫中;到了唐朝以及五代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品开始声名远播,享誉四海。陶窑乃唐初之器物,其土质为白壤,器身较薄,色泽温润,被誉为仿玉之佳品。此陶器由镇钟秀里之陶民精心烧制。陶玉携瓷器进入关中,更是在朝廷中献上,因此昌南镇之瓷器声名远播,享誉天下。霍窑所产瓷器,色泽同样素雅,土质细腻,优质者质地轻薄,光泽晶莹如玉,乃东山里人霍仲初所制,当时被誉为霍器。据邑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皇帝下诏,命新平民霍仲初等人制作瓷器进贡朝廷。考古资料显示,景德镇的五代时期窑址分布十分广泛,共有十八处,其中尤以湖田古窑址最为著名,其历史可追溯六七百年,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这些窑址主要生产青瓷和白色瓷器。青瓷色泽偏向灰色,而白瓷则色调纯净。此外,白瓷的胎质细腻,透明度较高,其烧制温度达到了1150至1200摄氏度,孔隙率仅为0.8%,胎体白度超过70%。盘、碗、壶、盒、水盂等器物构成了主要品类,其中盘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表明,景德镇在五代时期,凭借其作为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点以及白瓷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确立了自身的地位。此举不仅打破了南方青瓷的垄断,也终结了“南青北白”的传统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造,以及元、明、清三朝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景德镇的瓷器因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闻名遐迩。这种影青瓷(又称青白瓷)是在五代时期成功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瓷胎加工极为精致细腻,被誉为“素肌玉骨”。釉色白中透青,青中带白,晶莹剔透,宛如美玉。再加上釉下瓷胎上刻有各种精致的花纹,三者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颜色胜过美玉”的影青瓷。其风姿精致而秀丽,清澈且典雅,被誉为“光致茂美”,这种独特的韵味在我国陶瓷史上显得尤为珍贵,也因此让景德镇在宋代名窑中占有一席之地。

    景德镇在宋代瓷器制造业上达到了鼎盛,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窑址遍布达三十余处,窑炉数量超过三百座,陶瓷器型更是丰富至数百种。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不仅体现在制作出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上,还成功烧制了大量形态多样、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并且仿制出了多种色彩斑斓的釉色瓷器。

    景德镇在元代成功研制出了青花瓷与釉里红瓷,这两种瓷器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珍贵的价值著称。青花瓷色彩鲜明,色泽持久,图案精致,不会褪色,其风格更是清雅脱俗,简洁而美丽。青花釉的光滑明亮与白胎的素净清澈完美融合,相互映衬,展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同时也标志着从素瓷到彩瓷新时代的开启;元青花以其层次丰富、画面饱满、主次清晰的装饰风格,以及以彩绘为核心,兼有雕刻、划花、印花等装饰技艺,为我国陶瓷艺术的进步开拓了新的道路。釉里红采用铜红颜料在器物胎体上绘制图案,再覆盖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的烧制,形成釉下红色花纹的瓷器。这种烧制工艺难度极高,所呈现的色彩鲜艳夺目。时至今日,它依然被视为一种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种。釉里红既能独立装饰瓷器,也能与青花瓷相融合,形成青花釉里红,两者相互衬托,更显其名贵非凡。

    在高温釉色烧制技艺上,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建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负责烧制的“枢府”瓷器,其胎质厚重,呈现出半透明状态,色泽洁白略带青意,宛如鸡蛋的色泽(亦称“卵白釉”)。这种洁白而光泽的枢府卵白釉,不仅是青花、釉里红等彩瓷得以诞生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为后来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釉、蓝釉、金釉等色釉的问世,反映出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机理已经驾轻就熟,为景德镇瓷器的装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色彩,这也意味着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主要模仿玉石银白色调的历史,预示着瓷器发展新时代的来临。

    明代景德镇,官方与民间共同繁荣的市场景象,“在整个明朝,最精致、最完美的瓷器,无不产自景德镇”,“汇集了数个郡县的产出,也比不上江西饶州的产量……至于远至中华四境,那些追逐名瓷的收藏者,所猎取的也都是饶州浮梁、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由此真正成为了“天下窑器汇聚之地”。在承袭并提升前人技艺的同时,明代景德镇不仅吸收了诸多日渐衰微的知名窑场的精湛工艺,还广泛吸纳了异域文化的精髓,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孕育出众多新颖的品种、造型和装饰。这无疑“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奇观”,而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确立了景德镇在瓷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更流芳百世,照耀千秋。

    在永乐年间,景德镇成功研制出了精美的玲珑瓷器。进入成化时期(公元1465至1487年),他们又进一步创造了精致的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色泽碧绿,晶莹剔透,青花图案青翠欲滴,幽雅大方,二者完美结合,极具观赏价值。

    大龙缸与薄胎瓷的烧制成功,彰显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高超技术水平以及制瓷工匠非凡的智慧。大龙缸直径与高度均超过70厘米,其表面装饰着五爪龙须,体型庞大,气势磅礴,庄重而肃穆,是专为帝王所用的器物,他人不得僭越使用,这也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薄胎瓷的制造工艺,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制瓷工匠的精湛技艺与智慧。其中,最薄最精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仅有0.5毫米,而最厚的也不过1毫米,堪称“胎体薄如纸张”。

   


    以成化閗彩为标志的彩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起源于成化年间的釉下青花与釉上多彩融合的閗彩技艺,引领了我国彩瓷领域的革新。在成化时期,閗彩的釉上色彩通常有三至四种,甚至多达六种以上,且色彩特点十分突出,相较于单纯的釉下或釉上彩,其色彩更加丰富夺目,令人目不暇接,美轮美奂。在嘉靖(公元1522-1566年)至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人们基于成化閗彩的技艺,创新出青花五彩。这一创新不再将青花作为图案中唯一的主导色彩,而是将其与其他红、黄、绿等颜色并列,消除了主次之分。这样的变革极大地增强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形成了以红色为核心,辅以淡绿、深绿、黄色、褐色、紫色以及釉下蓝色等,色彩鲜明、浓艳且深翠的视觉效果。因此,嘉靖、万历时期的彩瓷以其图案繁复、花纹满窑、色彩鲜艳而广受欢迎。明代彩瓷品种丰富,包括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釉上五彩等,还有填彩、金彩等多样形式,而素三彩同样享有盛名。

    明代景德镇在高温单色釉(其烧制温度超过1200℃)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低于1200℃)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白瓷的制造技艺在明代各朝均有传承与发展,各具特色。永乐年间,白瓷呈现出洁白纯净、甜美宜人的特点;宣德时期(公元1426-1435年),白瓷的釉质如脂如膏,光泽璀璨,宛如美玉;嘉靖时期的白瓷纯净无瑕;万历时期的白瓷则透明明亮,令人赏心悦目。这些作品无不令人赞叹不已,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永乐、宣德年间,红釉与蓝釉成就斐然,成化时期的孔雀绿以及弘治年间(1488-1505)的黄釉亦颇负盛名。永乐年间所产之鲜红器,又称“祭红”,其釉质厚实如脂,光泽明亮,被誉为“永乐之宝”,其珍贵程度使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说法流传甚广。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其釉质更是晶莹剔透,宛如红宝石,胎质细腻且坚固,更显其珍贵无比。明代所产的蓝釉瓷器,尤其在宣德年间制作数量颇丰,其后世评价颇高,常与白釉、红釉瓷器并称,被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在清代初期,无论是官方的窑场还是民间的窑炉,无论是瓷器的外形设计、装饰手法,还是装饰的主题内容、风格特点,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繁荣状态,即融合古今之精华,运用新颖的创意,展现出无尽的巧妙。在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每一项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制瓷技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景德镇在这时已经扩展至十余里之广,拥有民窑二三百区,工匠和劳作者人数众多,数以万计,众多人以此为生,他们如同等待晴雨般期盼窑火的燃起,对陶瓷的期待如同对丰收的期盼(出自唐英《陶人心语》)。其利益遍布数十个省份,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贩卖瓷器的人士纷纷聚集于此。和明代相似,清代同样是官窑与民窑共同繁荣,而且各自都有著名的精品陶瓷。

    清代初期,御窑厂中名窑迭起,创新之作接连不断。在康熙年间,知名官窑包括“臧窑”与“郎窑”。其中,康熙时期的臧窑,被称为“厂器”,由督陶官臧应选负责制作。臧窑的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单色釉的烧制上,而其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等技艺亦达到了极高的精妙程度。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色彩鲜艳,纯净透明,层次清晰,被誉为“青花五彩”,风格独特,堪称当时之最,尤其是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更是清代青花瓷的典范;康熙五彩瓷的创制,引入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成为彩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基本上颠覆了明代以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为主导的局面。此外,随着色彩种类的增加和金彩的运用,康熙五彩瓷不仅色彩更加丰富,而且光泽明亮,透澈如镜,超越了明嘉靖时期在樊红、霁红等地描金的单一装饰手法。郎窑瓷器,系由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负责监督御窑烧制而成。这种瓷器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时期的窑器而闻名。郎窑的显著成就,在于其仿制明宣德祭红釉所创制的郎窑红系列颜色釉。郎窑红,色泽华美却不失雅致,颜色纯正如朱砂,其深邃而鲜艳的红色,宛如凝固的牛血,因此也被称为牛血红。釉面明亮且富有光泽,器物内外均可见开片,既像玻璃般闪耀夺目,又似红宝石般瑰丽,堪称珍贵之极,成为历代收藏的珍品。在康熙年间,我国曾成功烧制出一种与郎窑红并驾齐名的缸豆红,其色调淡雅,亦被称作美人醉;用诗句“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形容这种颜色,可谓是恰到好处。

    在五彩斑斓的基调之上,康熙年间受珐琅彩技艺启发而诞生的粉彩,至雍正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被誉为“清世独步”。其中,砷元素的巧妙融入,以及国画中没骨法的巧妙运用,共同增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效果;同时,粉彩的烧制温度低于古彩,色彩对比显得更为协调;因此,粉彩呈现出粉嫩柔美的质感,色彩斑斓且雅致华丽,形象栩栩如生,构图文雅而隽永,被誉为“鲜艳夺目,工艺非凡”。唐英,这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且将瓷器艺术视为至高无上的督陶官,在主持唐窑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彰显了乾隆年间的艺术风貌,更成为我国古代制瓷史上的光辉典范。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年仅47岁的唐英肩负起协理窑务的重任,以陶人的热忱和智慧,引领陶政发展。胎质细腻,釉面光润,器型独特,品种繁多,工艺手法精湛,装饰形式多样,无论是模仿古代还是追求创新,都达到了极致。正如《景德镇陶录》中所记载:“他对土质和火候有深刻理解,精心挑选各种材料,制作出的作品都晶莹剔透,宛如纯金。他仿制的古代名窑器物,每一件都足以媲美原作;仿制的各种名釉,每一款都恰到好处,集众工匠之精华,展示出高超技艺,应有尽有……至此,窑炉技艺已经达到了巅峰!”自乾隆年间中叶起,景德镇的瓷器产业便显现出衰败的迹象,至晚清时期更是日渐式微。自道光年间起,直至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始终笼罩在萧条的氛围之中。正如《饮流斋说瓷》所言:“乾隆一朝,既是清朝极盛的时期,也是一代兴衰的转折点。”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景德镇在过往小型作坊的基础上,成功重建了包括景德镇十大瓷厂在内的多家瓷器生产企业。

    景德镇市的人民瓷厂,源自1956年,由华光、群益、光大三家瓷厂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合并成立,最初命名为“景德镇第三瓷厂”。到了1957年,该厂更名为新平瓷厂。随后,在1969年,它又变更为现在的名称。

    景德镇市的建国瓷厂,在1950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解放后的景德镇市首家中型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的这家艺术瓷生产企业,最初名为工艺美术瓷厂,始建于1960年,并在1972年正式更名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的红旗瓷厂,是在1957年通过第六、第七以及第九瓷厂的联合重组而成立的。

    景德镇市的民瓷生产企业,于1965年正式开始运营,其前身为高级美术瓷厂,在1966年更名为现名。

    景德镇市的宇宙瓷厂,其前身是建国瓷厂的第一分厂,始建于1954年。到了1958年,它合并了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以及第四瓷厂,并最终更名为宇宙瓷厂。

    景德镇东风瓷厂,其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当时瓷商们共同出资创立了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到了1953年,公司实行了合营制度。1956年,公司更名为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部分资产并入,随后该厂正式更名为景德镇东风瓷厂。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的景兴瓷厂,是在1961年通过将华电瓷厂的数个分厂与国光瓷厂进行合并而成立的。

    景德镇新华瓷厂,原本隶属于新平瓷厂(现名人民瓷厂)的一部分,该厂成立于1965年。

    进入80年代,景德镇新增了一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华风瓷厂。这家工厂于1978年开始筹备,并于1985年正式投入生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7 07:36 , Processed in 0.09069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