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解析古雅词汇踟蹰:淡出日常表达的犹豫之意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1965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踟蹰中的“踟”字并非读作chí,那么它应该怎么发音呢?踟蹰究竟有何含义?从“踟”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对犹豫不决心理的深刻描绘。

    在现今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描述某人举棋不定时,常会用到“犹豫”、“迟疑”、“徘徊”等词汇。然而,那个充满古风的“踟蹰”一词,却逐渐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变得稀少。

    “踟”字虽生僻,却以“足”为部首,在古文中常用来形象地表达人的内心矛盾与行动犹豫,其内涵深刻,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状态。

    在查阅《康熙字典》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如下记载:【广韵】部首直尼切【集韵】部首直尼切,读音为迟。

    重行貌。

    与蹰同。

    字典明确指出,"踟"的正确发音应为chí,它与"迟"发音相同,不应读作chí。

    "踟"字基本含义:表示"徘徊不进"、"停滞不前"之意。

   


    踟蹰一词连用,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行走时举步维艰、难以抉择的困境,体现了我国古人对犹豫不决心理状态的深刻描绘。

    《说文解字》中提到:“踟,徘徊之意。”而《广雅》中则对“踟蹰”进行了阐释,认为其意为“犹豫”。这两部古籍中的描述均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概念:个体因内心的纠结或外界的阻碍而陷入无法作出决定的境地。

    "踟"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诗经》中的《小雅·白华》篇中,记载了“屡舞踟蹰”的描绘,用以形容舞者动作的缓慢与犹豫。在此,“踟蹰”一词,已不再局限于对舞姿的简单描述,而是拓展至对舞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东汉末期的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道,洛神的身姿轻盈,姿态柔美,宛如游动的蛟龙。她低头回望,身姿曼妙,抬头仰望,举止闲适,使得过往的行人不禁驻足,陷入沉思。其中,“踟蹰”一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洛神行走间那种既近又远、缓缓而行的优雅神态。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提及此词,曰:"徘徊于吴楚之间,世事宛如一场梦幻。"此句透露出诗人于吴越之地辗转反侧,对人生如梦的深长感慨。

    "踟蹰"与现代心理学的联系

    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踟蹰"一词所描绘的是人们在面临决策难题时的具体行为特征。在当代心理学领域,这种状态被称作"决策焦虑"或"选择悖论",即当面临众多选择或承担重大后果时,人们常常会陷入犹豫不决的境地。

   


    古人在构词时,赋予“踟蹰”这一词汇以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描绘了人们外在的徘徊举止,更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这种表达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身体动作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的生动形象与深邃哲理。

    在当代社会,尽管我们面前有更多选择,但人们常常陷入犹豫不决的心理困境,这种状态似乎是人们在面临决策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长期挑战。

    当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抉择而犹豫不决之际,不妨回想起那个古老的“踟”字。这个字提醒我们,犹豫迟疑虽然人之常情,但我们必须勇敢地迈出犹豫的脚步,才能踏上新的征程。

    结尾:踟蹰,这一词汇的发音是chí chú,它源自汉语,原意描述的是行走时的缓慢与徘徊,后来引申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产生的犹豫与难以决断。这一词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白华》篇,其中记载:“屡舞踟蹰,郑舞楚倡。”

    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9 22:05 , Processed in 0.073363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