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去年秋闻北京大兴团河行宫修复开放,我前往探寻往昔踪迹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587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秋天听闻北京大兴团河行宫修复完工且开放的消息,我立刻前往参观。读大学时首次听到这个名字便莫名兴奋,曾拉着同伴专门乘车前往,看到一片断壁残垣、稗草丛生的荒园,感慨许久,还写了一篇小文。后来听说大兴区准备组织修复,就这样,转眼间我已步入中年 。我说不出这个园子到底哪里吸引我,这多少是受寻故癖的驱使,人们对于原本存在而后消亡的史迹总会心存叹惋,不过有时候古迹的凋残衰败反而有一种另类之美。

    修复团河行宫时,似乎没有出现以往建筑学家与考古学家那种常见的争执不休,在意见出奇一致的情况下,这座荒园得以脱胎换骨。团河行宫地处城市中轴南延长线一侧,不过交通不算十分便利。我从新宫地铁站出来后,改乘一辆双层巴士徐徐前行,辗转进入团河路后,道路陡然变窄,只有双向两车道,留给非机动车的位置近乎于无 。我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当年连通新衙门行宫和团河行宫的一条御道,虽说如今已改用沥青铺设,不过似乎依旧能够想象出乾隆帝乘坐銮舆缓缓在此行进的情景,只是把两旁的屋舍楼宇换成了一片苍莽旷野,行道两边的垂柳稀稀落落地交替着掩映过去。公交车停靠在团河行宫站,下车就能看到路旁的虎皮石墙,这与回忆基本相符。沿墙步行一百多米,能看到行宫入口,入口左右悬挂着两块牌子,分别是大兴区博物馆和南海子苑囿博物馆,再加上这里是遗址公园的定位,所以这里相当于一园两馆。

    距离上一次前往团河行宫,大约过去了二十年,在记忆里,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当时游人寥寥无几,或许是因为荒废的缘由,园内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景观,也没什么名气,只能吸引周边的居民,作为饭后闲暇时散步的地方。园内原本有东西两个湖,可惜湖中没有水,一片衰败景象 。如今整修得焕然一新的大宫门清晰可见,宫门有四柱三楹,与石狮古朴而耀眼,在秋日碧空的映衬下确实有几分动人之处。新园开放前媒体有不少宣传报道,然而到访的人仍然不多。历史上的团河行宫,是乾隆帝为治理永定河水患特意疏浚凤河上游源头团河而建造的,就如同当年营建西郊清漪园最初也是因为治水。工程清淤挖出的泥石堆砌成了山丘,这已然具备了造园的山水形势,再添建若干馆轩就齐全了,好大喜功的弘历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况且南苑此前的三座行宫都是祖辈所建,本朝处于盛世又怎能没有一座与之匹配的行宫呢,于是团河行宫就成了南苑四行宫中最为丰赡富丽的一座 。他自己描述这里“泉源畅通无阻,清流缓缓荡漾,水流汇聚形成湖泊,泥土堆积而成山峦,水利得到充分利用,登高览胜更是绝佳”。在“皇都第一行宫”这一名号之下,团河行宫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真呈现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兴盛景象”。

   


    那时宫殿区在印象中是一片沟壑纵横、瓦砾遍地的样子,如今已被拔地而起的三进两路严整殿堂取代。宫门内两侧的倒座房以及东西朝房都改造成了展厅,用来集中展示大兴区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宫廷苑囿文化,里面有不少如瓷器舆图等制作工致的文物,很好地承担着博物馆的宣教职能。如果留意并停下脚步,确实会有不少收获,只是可惜展厅空间狭小,要是团体参观难免会不知所措 。所幸当下访客稀少,独自观展的氛围非常合适。只是因为是新建的,室内漆味很浓重,总有一些人进入没多久就捂着鼻子离开。二宫门里面是供皇帝居住、在园林中处理政务的璇源堂院落,堂前用太湖石堆叠起形状像天然山峦的东西遮挡中线。这座山叫云岫峰,洞内原来回环曲折,小路通到幽静的地方,只是如今假山石人工堆砌的痕迹很重,也没有乾隆题写的“云岫”两个字。璇源堂作为书堂,其室内陈设没有按照历史原貌进行恢复,只是被改成了玉器展示厅。这是大部分重修古建普遍会面临的尴尬情况,建筑外观比较容易修复,然而室内原貌却很难还原,所以只能改作其他用途。绕过璇源堂就是涵道斋,涵道斋前堂后寝的格局很明显,其室内被开辟成了燕京八绝展厅。在内容方面虽然呈现出了地方特色文化,可遗憾的是唯独与行宫主题没有任何关联。这些厅堂原本有乾隆题写的匾额,然而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今屋檐下只能暂时空缺,通过在旁边设立指示牌来进行说明。好在穿过涵道斋,宫殿区就游览完了,接下来去看看苑囿区吧。

    涵道斋后身儿有三间开敞抱厦,它叫鱼乐汀,这里原本是观赏后湖的最佳地点。站在这里,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连檐通脊的建筑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木丰茂的幽谷山林,就像穿过山洞突然进入桃花源一样。迎面仍是东湖湖心岛上的标志性建筑翠润轩。这是团河行宫八十年代最早修复的建筑之一,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它一直都是全园的一处亮点。整个东湖处在宫殿区北部,宛如故宫御花园位于宫室末尾。湖中设有一个小岛,将湖水隔开,东湖整体呈现出近似葫芦的形状,葫芦口正对着宫殿区,颇具古人所追求的壶中天地的道家意境。岛上有一座三楹敞轩,别具一格,是整个苑囿区的精妙之处。乾隆曾题诗称赞:“时霏细点未云晴,露缀林枝滟水晶。翠是本来润新得,疏轩今日不孤名” 。翠润轩是行宫里人气最旺的网红打卡地,它方位极佳,引得游人纷纷聚集拍照留念。记忆中的景象和眼前几乎一样,仍是那座孤峰耸立的华丽建筑,仍是四周草木郁郁葱葱,仍是有着优雅气质的贵族风范,仍是干枯的湖底杂草丛生。虽然出发前就知道行宫内没有恢复水景,但看到干涸的湖底,我还是难免有些失落。缺少湖水的团河行宫,几乎失却大半的美。

    继续往西走,在西湖堤岸悠闲漫步,环湖有错落分布的珠源寺,这里供奉着龙王,还有行宫唯一的原始建筑御碑亭,能饱览夕照的归云岫,可观赏水鸟的狎鸥舫,能在暮夜玩月的濯月漪,以及大小船坞各一座。只是很无奈,这些地方大多门户紧闭,里面空荡荡的。西湖本是行宫最大的一块水面,沿湖的景观是仿照苏杭园林建造的,但其意境已被干涸荒芜的湖床几乎侵蚀殆尽。有人戏称西湖是一个巨大的坑。园林没有水是团河行宫最大的遗憾,和全盛时期行宫的原状没法相比。西湖原本是由九十多处泉眼汇聚成了团泊,从行宫流出注入凤河,现在荒草丛生,很难找到往日的水源了。我问工作人员,他们也不知道湖中什么时候注水,也不知道是否会注水,俨然又成了一个需要时间解决的悬而未决的难题。虽同属历史上的南苑,离此不远的南海子公园游人众多,或许最大原因是那里恢复了有万顷碧波的湿地景观。无论游牧还是农耕,我们都爱临水而居。西郊颐和园有景叫水木自亲,说的是建筑也是人。我坐在湖堤长椅上远眺很久,不忍离去,想起此前凭吊荒凉行宫的小文中有一句话:这里曾经的威仪与盛名让我突然惧怕时间。晚清以后,许多胜迹有的亡于炮火,有的毁于匪盗,劫掠兵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甚至连喘息时间都没有,就随着历史的遗弃轰然坍毁、一蹶不振,它们似乎总逃不脱毁伤的灾难,开头有多荣耀结局就有多凄凉,而从另一方面思考,或许湖中无水才恰好对应此园遗址二字,以干涸凸显沧桑。日近长安远,保留一分残缺遗憾,会有种别样的味道,然而这唯独对建造者而言,是一种莫名巨大的伤害。

   


    忽然记起此前宣介行宫内有样式雷专题展,一路走来却没见到,担心方才遗漏了。于是起身返回宫殿区,终于在璇源堂东西配殿找到了。“样式雷”是清代雷氏建筑世家的誉称。雷氏家族从江西永修走出,自清康熙年间起,二百余年间,共计八代几十人供职清廷样式房,主持参与皇家各类建筑工程。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第一代雷发达年逾六旬后北上谋生,参与了皇家宫苑的营建,因其技艺出众而得到皇帝赏识,在样式房担任皇室建筑设计工作,从那时起,他和他的后代专门负责皇家宫殿、衙署、坛庙、园林、行宫、陵寝、兵营等工程的设计,绘制图样并制作烫样,他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庞大家族为集合体,专为皇家建筑服务的建筑世家。清朝时,圆明园、天坛、避暑山庄等众多建筑的设计都出自这个家族,南苑范围内的行宫、庙宇、舟舆、室内装潢也都是这个家族的杰作,单就庙宇而言,南苑的元灵宫、德寿寺、宁佑庙、南顶娘娘庙等所有寺庙均由样式雷设计,这个家族似乎能满足君王关于建构的所有梦想。清王朝覆灭后,雷家风光不再,渐渐隐入尘烟,然而雷家世代保存的内容丰厚的建筑图样、烫样和文字档被重新发现,前几年国家图书馆专门组织整理了卷帙浩繁的样式雷图档,首批出版九十余函,蔚为大观,这些精致的图档向世人宣告,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有设计规划,而且设计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极强的独特内涵,技法还很先进。正因如此,世纪之初样式雷图档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五年后又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南苑德寿寺被毁后仅剩下双碑留存于世,文物部门觉得该寺文化历史意义重大,打算重建,几乎完全依靠样式雷家族留存的图档才得以一砖一瓦复原到最初的样子。眼前的团河行宫也是这样 。

    这时对复建团河行宫的用意一下子就清楚了。样式雷图档不应该只放在故纸堆里让人瞻仰,也不应该藏在象牙塔中仅供探究,而应当进行活化应用来再现历史。团河的水在时间长河中的荣枯盈亏只是一瞬间,未来不管有何种外力将它摧毁几次,只要样式雷的图档还在,它就能够一次次重新焕发生机。只要关于团河行宫的记忆仍留存,它便会一直存续,不管是建筑实体还是虚拟AR,都能够延续不断。当初陪我到此一同游玩的人如今已不知身处何处,想到这点不禁暗自失笑。事物不断更替,难以预料未来。人们常讲一到下雪天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将此说法应用到团河行宫,恐怕就没那么肯定了吧。

    2024.4.14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5 07:20 , Processed in 0.080832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