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联网创业的表现形式有,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方案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200
发表于 昨天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缺了这两张图,什么事儿都落不了地

    讲战略的书籍数量众多,然而要是无法加以应用,那便只是空谈理论。在我眼中,战略包含两张图。其一为山峰图,其二是路线图。山峰图是针对一个行业现状所做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你务必清楚当下这个行业里有哪些人在从事相关业务?始终是从相对的角度去看待,未来会有哪些人取得成功?哪些人处于领先位置,哪些人处于落后位置。所有的品牌围绕这个山峰图展开,所有的产品围绕这个山峰图展开,所有的营销围绕这个山峰图展开,也就是说你要能把未来阵地的山峰图画出来,这是比较难的,但这是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口号。

    战略确定之后,在执行力实施以前会有一个图,即路径图。如何实现呢?这如同打仗,一个人卡住就不行了,不行就换人,不要来回变动,别去验证,直接去做。但这也颇具难度,一个企业要是把山峰图、路径图做好了,基本上就成功了。接着再去搞文化、执行力,要是山峰图和路径图没有确定下来,其他的都没用,无法落地。

    但是要留意,如今我们有不少企业,将文化与企业战略混淆。举例来说,有一家从事医疗行业的企业,其标语是“我们要让人类快乐”。这并非战略,而是一种愿景,是成功之后才会去做的事,与员工并无关联。所以员工心里不会认可,即便认可也是虚假的认可,因为与自身利益无关,员工又怎会认可呢?

    山峰图和路径图出来后,首先要接受耐力的考验,要具备接受磨难的耐力,要思考能不能每天实打实工作12个小时,要坚持10年并沿着这条路走,路线图和山峰图需要冷静思索,之后剩下的便是枯燥的执行。

    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诱惑,做减法,放弃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这是我一直所倡导的。做加法较为容易,做减法却困难重重。例如,当一个人撰写商业计划书时,若是再多做一个项目、再多开展一项业务,看到营收有所增加便会兴奋不已。然而,一旦涉及做减法,许多人就不愿意了。李克强曾说要壮士断腕,这确实很难。

    这其中的因素繁杂,其一源于历史发展,历史推动着人前行,众人皆如此,规模越做越大,以至于没时间进行理性思考。其二是受他人蛊惑,别人劝说赶紧加快投资,然而局外人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人的精力有限,务必把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少做不重要的事。要将所有的精力、时间、资源都用于朝着目标前进 。

    第二,CEO要对自身能够整合的资源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清楚或者逐渐弄清楚项目的出路。在以前,没有互联网,也没有资本化,产品卖出去后,美誉度高,最好的情况是形成垄断,从而赚取更高额的利润。之后再加大研发力度,把别人甩得更远,这便是产业出路。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多了一条资本的出路,其中一种是全程资本出路,另一种是半程资本出路。将资本引入,需进行介入人控制,然而还要持续自己运作,因其属于自家的,这便是全程资本的出路。另外一种情况是,把公司当作女儿来养育,反正终究是要出嫁的,就在B轮或者C轮时退出,这就是半程资本的出路。不过,倘若项目极为出色,可融资等能力却达不到要求,那就不要轻易去做。不要对不该兴奋的事情表现出兴奋。比如打车,会耗费大量资金,每单补贴10块钱,假设全国有1亿单,那么一天就是10亿,持续几天后果不堪设想。若融资能力不足,此事绝对不能涉足。

    ▌火了多年的互联网创业,雷藏在哪儿?

    不要觉得互联网有多么高深莫测,从某些角度而言,互联网并不比传统行业高深。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二者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模式上。

    传统行业或许更看重产品质量、口碑、品牌、营销渠道、供应链以及现金流。然而,要是用这种思维去做互联网,那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对比模式创新和专业壁垒,我觉得模式创新更为重要。互联网领域由专利构成的护城河不够深,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极为宽泛的天地,所以一个小小的专利,根本拦不住竞争者。现在互联网专利方面,像苹果、三星这类情况,在核心层面,基本上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所以要是想从事互联网行业,不要在有没有核心技术上纠结。就拿阿里巴巴来说,它靠的是模式创新。

    互联网存在一个关键要点,它被称作领先优势与既成事实。那什么是领先呢?在互联网行业中比拼的是速度,不能迟疑犹豫。当你在某个行业里做到速度最快,进而吸引了资本的关注,这便是阶段性的成功。

   


    互联网创业发展至今,我们认真回顾一番,哪些属于雷区呢?需先明确一点,雷区并非禁区。禁区是不能进入的,一旦进去就会面临失败。雷区有可能让人踩到雷,然而也或许会诞生一位英雄,在此说明只是为了让大家提高警惕 。

    第一个雷区是做平台,比如各种商城,以及和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与领域,这些都已被过度开发。第一类是联合类,即把同类东西横向联合起来,像电商平台、游戏平台。中国存在一个残酷事实,互联网产品的分发渠道被四大运营商占据,也就是 BAT、360,其他的体量都很小。如果你做联合类平台类的项目,那就一定要经过分发这一环节,而一旦经过分发,就绕不开巨头的围堵,所以这肯定是个雷区。

    但是有一类平台,我觉得它们有机会,这类平台是纵向打穿某个领域的。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空间巨大,存在人口红利,只要选准任何一个纵向方向,就会有足够多的用户群体。

    中国人看病存在困难,我国改革力度最大的有两个领域,一是教育,二是医疗,然而这两个领域的改革进展最为艰难且缓慢。近期我与一位85后创业者交流,他所瞄准的正是看病难这一痛点。他构建了一个纵向平台,在平台的一端汇聚全国一流的医生,在另一端面向用户。用户在看病时面临困难,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用户数量得以大幅增长。当然医疗领域不容易开展工作,他们在其中遭遇过一些困难,不过已找到方法将其化解。未来或许还会碰到问题,然而我认为在这一次次的磨难里,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正不断增强。

    第二个雷区是要认清刚需与伪需,存在两种误区容易使人陷入伪需求的自我陶醉,第一种误区是觉得中国人口红利未完全消失,认为什么东西肯定都有几万亿,比如一个杯子就算一块钱,中国十四亿人,一人买一个就是十四亿,可你的产品能让这十四亿人都买吗?人口红利真的与你有关吗?比如上门送药,听起来令人兴奋,分析中国老人数量有多少,国家对老人的关心程度如何,接着看有多少孤寡老人,以及有多少患病老人。然后我们能够给全国五亿人送药,按照低频次的模式,每年送十次,那就是五十亿次,每次五块钱,这样一年能赚五十亿。然而这实际上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至少在资本市场是如此,它已在失败名单之中,无法编造出动听的故事。

    第二种是迷信技术专利,学院中的一些专利会找到创业者,希望创业者以买断的方式帮助专利商业化,然而有些专利停留在学术层面,无法让市场兴奋。

    还有一些雷区,它们可能并非伪需求,看上去或许有市场、有前景。第一种情况是,某个东西非常好,然而你得去做市场教育。就像十年前的LED,大家都觉得它好,特别兴奋,可当时不妨观察一下,飞利浦有发力吗?而我们的民营企业一下子就投入几十个亿去搞LED 。

    当新技术出现时,要先保持冷静,而非盲目兴奋。因为新技术常常会遭遇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调控的阻力,各国的监管力量会尽力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使该技术的相关产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产业巨头的阻力,这比较容易理解。以LED为例,最初三星是低价技术的代表,然而韩国倾全国之力发展LED技术,最终取得成功。但回顾那段时间,索尼一直阻碍电视产业向LED转变,原因是它没做好准备,担心失去市场。所以创业者在力量不够强大时,不要轻易涉足教育市场的领域。

    还有一种情况,颠覆技术标准的事千万别做。比如说,一提到万物互联大家就很兴奋。然而,从互联网标准到无线网的标准,以及基站频率,都是由国家把控的。这就如同飞机航道,不能随意乱飞。所以,有人跟我说,要做万物互联,投入几个亿去做互联网模块。但要是以后与国家的标准不相符呢?那就全成垃圾了。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投资界最新规则,有两类项目坚决不投

    以前大家在资本过热时投项目,决策速度非常快,投注规模非常大。但现在我们常说资本寒冬,有两类项目肯定不会投资。

    一个是,对于要持续输血的项目不进行投资。这种项目未来有挣钱的可能,或许还不错。在前几年的时候,只要项目未来能挣钱,就肯定会有人投资。然而如今,却很难有人愿意去投资了。第二种情况是,项目现在已经能够挣钱,并且也不需要持续输血了,可是即便把钱投进去,增值空间也不会太大,所以不投资 。

   


    从这个结论来看,整个互联网的资本进入了一个寒冷期 ,曾经互联网有个词叫烧 ,但现在大家对产业环境的持续稳定实际上持怀疑谨慎态度 ,资本向来都是最聪明的 。

    未来资本会如何思考项目呢?首先,要对过热的领域秉持理性与谨慎的态度。举例来说,像大数据领域 。

    大数据并非数据的简单集合,首先要有有效性。目前不存在一个非常好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好的清洗数据的工具,并且没有一个好算法。

    微软公司称我从事大数据算法工作。为何如此困难呢?原因在于它规模庞大,需要清洗的程度极为严重。相反,要是你告知我这个数据规模小,不算大,比如望京这条街上所有上班人员的代步习惯,那这就是有价值的。大数据并非仅仅因规模大就有作用。

    然后思考一下大数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了盈利,所以其次一定要具备交易性,即你的数据有人购买。例如学车的学员,其数据是有价值的。首先它不需要大量清洗,只需告知居住地址、是否有车即可。这对于4S店是有帮助的,能了解用户多久会买车,以及购买什么价位的车。所以大数据必须具备有效性和交易性。

    第二个,互联网创业的估值逻辑已然发生变化。百度贴吧事件过后,后端的数据结构或许有了改变,搜索引擎的算法可能也有了变化,甚至连被资本垄断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了。如此一来,之前依据 ARPU(客户平均收入)的估值体系也会有所变动。

    第三,未来故事变得不好讲述了,融资额度将会变小,甚至很多情况需要进行业绩对赌,这是由于资本变得更加谨慎的缘故。所以并非融一笔资金就能轻易解决生存问题,或许融一笔资金并不够,还需要考虑全程融资。

    互联网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先投入、后产出的模式 ,大家看到的是投入具有可控性 ,产出十分巨大 ,基于这种原始逻辑 ,投资人特别害怕投入存在不确定性 ,比如做推广 ,在一个城市花费100万 ,做10个城市就要1000万 ,最后却发现只做了5个城市 ,这说明执行力不足 。第二个城市花费了200万,有人说你在预算把控方面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断粮断炊的情况出现,且局面不可控。投资人并不怕你花100万,也不怕你花1000万,他们害怕的是你这1000万花得不明不白,如此一来,他们可能会立刻对你的所有方面产生怀疑。他们在意的并非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在战略和财务方面的控制力。

    本文是依据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祁东风在科大讯飞案例工坊上的分享整理出来的 。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3 09:00 , Processed in 0.05508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