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耳洞感染了怎么办,耳洞发炎症状与护理指南:如何预防耳洞流血及正确清洁方法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620
发表于 2025-4-24 18: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条创作挑战赛#

    耳洞发炎会有哪些症状呢?如果耳洞伤口流血了该怎么办?通常情况下,耳洞发炎、流血的原因与清洁方式不正确有很大关联。要学习如何正确清洁发炎的耳洞并预防耳洞流血,看这一篇就能读懂耳洞发炎护理指南啦!

    By Getty

    穿耳洞是身体穿孔穿环中较为普遍的类型之一。常见的耳洞位置有耳垂、耳轮、耳骨、耳蜗等。搭配的造型种类繁多。打耳洞很受欢迎,但如果没有好好定期清洁和正确保养,耳洞很可能会发炎、流血,严重到必须找医生处理,千万不能忽视。因此,重要的是平常要学习怎样正确地进行清洁、怎样进行判断以及怎样预防发炎。今天的这篇关于耳洞发炎、流血的照护指南,能够让你一次性把相关知识都带走。

    穿耳洞前要注意!如何预防耳洞发炎、判断发炎严重程度

    许多人想要配戴漂亮耳环出门走走,在街头饰品店购买耳环时,常常会遇到店家提供价格便宜甚至免费的穿耳洞服务。然而,实际上这些店家可能存在环境不够整洁的问题,没有专业的训练人员,缺乏无菌器材或者器材没有消毒干净。这些种种因素使得在穿耳洞的当下,你其实早就已经暴露在发炎的风险之中了。因此,选择在皮肤科、医美科等医疗院所进行穿耳洞服务:通常在施打之前会先涂抹麻醉药,接着用手术针头进行穿孔操作。整个过程都会配置无菌器材,并且会进行完整的消毒处理。完成穿孔后,还能够直接向医师询问更多关于耳洞保养的相关知识。这样做可以大幅降低因穿耳洞而导致发炎的风险!

    耳洞属于开放性伤口,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愈合。刚穿孔的耳洞,大概 3 到 6 天左右,轻微红肿和刺痛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上述情形维持更久,就必须加以注意!建议通过检查以下这些症状,来判断耳洞是否正在发炎:

    如果出现更严重的情况,例如有无法消退的肿胀,有无法止血的情况,开始发烧了,耳环拔不下来或者卡进耳朵等问题。那么请务必直接前往耳鼻喉科或皮肤科就医。因为医师可能会需要开立特殊的抗生素来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等特殊情况。

    By Getty

    耳洞保养先了解:为什么耳洞会发炎流血,该如何预防?

    耳洞发炎的原因通常和清洁方式不当有紧密联系,这或许包含清洁耳洞的双手不够洁净,以及使用了不合适的清洁剂等。大家或许不清楚以下常见的 6 项耳朵发炎的原因,不知道自己不小心犯了其中的几项呢?不过不必担忧,接下来只要依照 5 个穿耳保养指南来做,就能够成功预防耳洞发炎,避免耳洞流血,安心地佩戴好看的耳环出门!

    6个耳洞发炎、流血的原因

    双手还没清洁、不够干净就碰到耳洞、用手转动或取下耳环。

    每次取出耳环后,耳环需要保持完整且清洁才能重新戴回去。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细菌附着在饰品上。如果不这样做,下次配戴时,耳朵就有可能因细菌感染而发炎。

    开放性的伤口特别怕碰到水。泡澡会碰到水,泡汤也会碰到水,到泳池游泳会碰到水,到海里游泳同样会碰到水。刚穿的耳洞还没有愈合,此时碰到水,水里的细菌很容易感染耳洞,从而导致耳洞发炎或者流血。所以,请等待至少 3 ~ 6 个月,等耳洞的愈合情况稳定之后,再进行泡澡、泡汤、到泳池游泳或到海里游泳这些活动。

    取下耳环后,用酒精或双氧水清洁耳环是可以的;然而,佩戴耳环时不能这样做,因为这类清洁剂对耳朵皮肤刺激过大,应该使用能清洁伤口的食盐水,或者温和的无香精清洁剂来清洁耳洞周围。

   


    刚穿孔的耳洞在愈合过程中,一天清洁 2 到 3 次,这样能避免感染发炎和形成疤痕。然而,随着耳洞慢慢愈合,清洁的频率要依据自身需求来调整,通常建议最多一天清洁一次就可以了,以防过度清洁使耳洞愈合变慢。

    不要忘记检查经常靠近耳朵周围的物品,比如手机和耳机等。这些常用物品表面累积的灰尘和细菌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要定期使用酒精清洁物品表面,这样可以减少耳洞发炎感染的风险。

    如何预防耳洞发炎、流血:5个耳洞保养指南

    适合敏感肌肤的耳环材质,一般是纯金、纯银或者铂金制成的;像医疗钢这种人体较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多用于医疗器材的不锈钢材质,以及钛、黄铜或者塑胶等材料,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抗过敏耳环材质。 (延伸阅读:如何快速鉴别 925 纯银!需掌握 10 大原则,这样银饰的亮度能更持久)

    过去建议旋转耳环,目的是防止耳洞愈合。然而实际上,耳环本身就能够起到防止耳洞愈合的作用。如果刻意去旋转耳环,反而容易伤害正在愈合的皮肤,甚至可能导致感染细菌或留下疤痕,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如前面所讲,要让耳洞周围保持干燥。任何留在耳洞中的水分,都有可能滋生细菌,进而导致皮肤感染发炎。

    在耳洞还没有愈合的时候,要避免把耳针取下来。因为这样很容易使耳洞感染细菌,进而导致耳洞愈合得比较慢。就拿耳垂位置的耳洞来说,一般大概需要 6 周的时间才能愈合。

    耳洞愈合后,建议每天睡前把耳环取下。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副耳环佩戴时间过长,从而引发细菌感染。同时,要记得每天都完整地清洁耳环(可以使用酒精或双氧水)以及耳洞(使用清洁伤口的食盐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耳洞发炎。

    By Getty

    耳洞保养必知:耳洞发炎的正确清洁4步骤

    这边再次提醒读者,若判断耳洞发炎状况较为严重,或者耳洞出现流血情况,就应停止自行处理伤口,直接前往就医;若耳洞属于“轻微发炎”,则可以参考以下的 4 个步骤,以正确的方式清洁耳洞。

    1. 每天清洁 2~3 次:

    耳洞发炎期间,一天清洁 2 到 3 次能够加强杀菌功效,还能避免生成疤痕。并且,平时要养成定时清洁的习惯,比如在每天洗澡或者刷牙之前,顺便把耳洞清洁一下。

    2. 使用化妆棉或棉花棒进行清洁,避免用手碰触:

    首先使用温和的肥皂来清洁双手;接着用干净的化妆棉或者棉花棒沾取食盐水或者肥皂水进行清洁,并且要避免用手直接去触摸。

    3. 确保耳洞周围充分清洗干净

    使用食盐水清洗后,要确保耳洞周围都被冲洗干净,把所有伤口分泌物或结痂都去除掉;不能使用酒精或双氧水来清洗耳洞,因为刺激性高的清洁剂或酸类会让耳洞皮肤过于干燥,还容易延缓伤口的愈合。

    4. 以轻按取代擦拭

   


    首先,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进行轻按操作。接着,通过轻按来吸干水分。并且,要尽量避免擦拭动作。因为擦拭可能会拉扯耳部,从而导致耳洞流血。

    请记住:在所有上述的清洁过程里,都不能取下耳针或耳环。倘若在耳洞发炎且尚未愈合的情况下拔除耳环,耳洞很容易就会密合,进而致使伤口无法被完全清洁干净。所以,当耳洞发炎时,清洁原则与刚穿耳洞后的前 6 周是相同的。一般大概需要等待 2 至 3 个月,等伤口完全愈合之后,才可以移除原本的耳环,并且开始享受不同耳环造型的搭配。

    耳洞大小事:常见问题 Q&A

    1. 如果穿完耳洞开始头痛怎么办?

    使用冰敷袋,用干净的纸巾隔开,然后轻轻按压耳洞周围,这样可以减缓疼痛或肿胀感。不建议把冰敷袋直接放在耳朵上,同时冰敷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如果头痛持续 48 小时以上,就应该尽快去就医。

    2. 如果外耳(耳骨位置)有持续红肿、刺痛情况该怎么办?

    建议尽早就医治疗。如果感染的位置是覆盖外耳软骨的,那么有可能是软骨膜炎,这是一种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炎症状。如果没有趁早治疗,脓肿会对软骨的血液循环造成阻碍,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症状应该会在 2 至 3 天内消退,部分人可能需要 1 个月左右的恢复时间,不过症状都是可以预期会完全康复的。

    3. 什么样的人较不适合打耳洞?

    蟹足肿是一种凸起的疤痕。人们常常将其误认为是耳朵上普通的小伤口。然而,倘若耳朵上的蟹足肿开始增生,那么肿大的部位就无法戴耳环,其颜色会开始变深,还可能会出现痒、痛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需要通过手术才能将其切除,这会直接影响到一般的日常生活以及美观。

    医师通常会开立这类药物当作抗凝血剂,让心律不整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患者或有过中风经历的患者服用,以避免患者生成致命的血块。因为耳洞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这类人伤口的愈合期会更长,细菌感染的风险也更大。

    伤口的修复能力,代表着免疫力的好坏以及血液运输的能力。所以,患有慢性伤口的人会存在凝血功能问题,无法达到一般人那样的伤口愈合速度,并且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患有自体免疫疾病的人,体内会经常出现异常免疫反应,会自我攻击全身各处的正常细胞,长期如此就会没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各种外在的病菌,从而导致耳洞发炎的风险大幅增加。

    4. 降低耳洞发炎风险:建议去哪里穿耳洞?

    建议前往医疗相关服务单位,像耳鼻喉科、皮肤科诊所等,去询问是否提供穿耳洞服务。若前往百货公司柜位、珠宝店或纹身店等非医疗单位,一定要确保店家使用的器具是否经过了卫生部门的检验许可,或者询问一些穿耳相关的清洁知识,以确认店家的清洁度和专业度是否符合期望。

    5.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有哪些缓解疼痛的方法吗?

    泡一壶洋甘菊茶,不过不是用来喝的。等茶水冷却下来之后,拿一块化妆棉把液体吸出来,然后轻轻地涂抹在伤口处。因为洋甘菊具备杀菌以及舒缓红肿的作用,和使用盐巴杀菌相比,洋甘菊更适合敏感肌肤使用。

    看完以上所有关于穿耳洞的护理知识后,大家对耳洞发炎的症状判断、耳洞流血的症状判断,以及耳洞保养的清洁措施和预防措施都有了足够的了解。下次再遇到相同症状时,就能迅速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3 22:53 , Processed in 0.070974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