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基于15名学生的访谈研究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0748
发表于 2025-3-31 02: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 15 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发性改变方法包含两个大类别,一是认知方法,如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等;二是行为方法,像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他人监督等。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提供干预服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生;网络成瘾;

    改变方法;访谈;

    问题提出

    互联网普及且被广泛应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的现象,甚至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上网给大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像便于获取信息,有助于学习,利于交流,可用于娱乐放松,能帮助逃避压力以及获得成就满足等。然而,也给部分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依赖性。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达到 10%及以上。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给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在近年来一直是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怎样才能摆脱沉迷网络的困境呢?在以往的相关文献里,多数研究主要去探讨怎样借助外界的心理干预来降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提升健康上网的水平。然而,对于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的自我改变,关注得比较少。多阶段改变理论在成瘾领域的干预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该理论认为个体自发的改变方法(包含认知和行为两方面)是个体行为变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且,在个体处于不同的改变阶段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改变方法[6]。那么,倘若没有外界咨询师的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是否会自发地采取一些用于调节自身上网行为的方法呢?他们如果有方法的话,会采取哪些呢?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自发的改变方法,有助于挖掘个体自身的有利因素。并且通过辅导,能够帮助个体调整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目前所处改变阶段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出改变。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在北京各高校张贴广告的途径,去招募那些自认为有上网依赖问题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本研究一共招募到了 21 名大学生被试,接着经过访谈以及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筛查之后,把明显不存在网络成瘾问题的被试排除掉,最终得到了 15 名有效被试(被试编号为 A1 至 A15)。

    2.研究工具

    编制访谈提纲。依据已有文献,并结合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实际状况,编制出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 8 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预访谈后,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正式访谈提纲涵盖的内容有上网的历史情况,上网的具体内容,上网所带来的益处与弊端,对当前状况的评价,曾经采用过的改变方法,容易引发上网的情境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方法等。本文只选择其中的有关改变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报告。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美国心理学家 Young 编制了此量表[7]。该量表包含 8 个题目,回答“是”就计 1 分,回答“否”则计 0 分。若量表得分达到 5 分或 5 分以上,就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者。在本研究里,把 3 分以下的被试界定为明显不是网络成瘾者,不进行分析。

    3.研究程序

    有 3 名受过质性研究方法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担任访谈员。访谈开始时,先告知访谈员的身份以及访谈的目的和意义,着重强调研究的匿名性和对访谈资料的严格保密。在获得被试许可后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邀请被试填写一份关于上网情况的调查问卷。最后向被试表示感谢,并为被试解答问题。访谈员需在访谈结束后立刻撰写访谈日志。3 名心理学研究生在访谈完成后把录音资料转录成文本。最后借助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 Atlas.ti5.0 来进行辅助编码。

    研究结果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后,一共得到 55 种改变方法(一级编码)。其中“参加其他活动以转移注意力”这一方法被提及的次数最多,“意识到危害”以及“上网后自责”等方法被提及的次数也较多。经过对这些一级编码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将它们划分到以下 8 个类别之中:

    1.危害觉察

    危害觉察意味着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历,能够认识到过度上网所导致的或者可能导致的危害。访谈中有这样的例子:“我现在已经收敛了很多,也已经意识到了一些。因为我马上就大四了,要毕业找工作了,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其他很多大学生也和我一样,在大学四年里沉迷于电脑,荒废了学业,到现在还没有就业。我看到和听到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2.情绪唤起

    情绪唤起指的是因上网所导致的不良影响而触发的担忧以及负面的情绪。访谈示例:自己会感觉很不好,总之最后就是感觉很不好。原本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成,耽误了事情,心情也受到了影响。(A12)

    3.决心信心

    决心是个体做出改变的决定,信心是对实现这种改变持有的信心和希望。访谈示例:以前没有信心,然而现在有了信心。原因是现在快到期末考试了,并且自己还做了一些计划等,感觉自己与以前不同了。所以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

    4.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意味着个体对自身的上网时间以及上网内容进行恰当的规划与安排。访谈示例:每天在打开电脑上网之前进行思考,思考自己是否有必要上网,思考上网要做什么事情,并且事先将这些事情列出来,明确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我之前上网通常是把最重要的事情留到最后去做,而我现在希望能够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来做。

    5.回避刺激

    回避刺激意味着能够意识到那些容易引发上网行为的情境,并且主动地远离这些情境,以此来降低上网行为出现的概率。它的特点在于,是在不改变自身上网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规避行为。例如访谈中提到:“在看书的时候,不会选择在宿舍看,而是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看,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远离电脑的诱惑。”

    6.阻断刺激

   


    阻断刺激就是主动把那些容易引发上网行为的刺激物、条件或者线索给消除掉,让它们难以发挥作用。比如在大一下学期考试的时候,那十几天,把电脑给封起来了,还拿了个屏幕套把屏幕套上,并且在上面贴了个大十字叉,考试前进行封存。在那十几天里没有玩电脑,最后考试也顺利地应付过去了。

    7.替代行为

    替代行为意味着通过参与其他活动来替换原本的上网行为,将注意力从上网那里转移开,从而起到去条件反射的效果。例如访谈中提到:“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多参与其他活动,把兴趣进行转移。如今我喜爱的运动是乒乓球,参加这个运动就能离开电脑。”

    8.他人监督

    他人监督包括让父母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也包括让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还包括制造一种容易受到他人制约或约束的上网环境。访谈示例:“若几个人一同上网,就比较容易控制,像两个同学相约上网并约定一会儿就回去,这样就比较好控制;而如果是自己一个人上网,就会觉得无所谓,还会再上一会儿。”我有时会特意把上网的位置选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也就是离公共视线最近的地方,这样能督促自己,效果会好一些。”(A8)

    讨论

    1.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普遍存在自发的认知或行为的改变方法

    从表 1 能看出,这些改变方法可分为“认知方法”与“行为方法”这两个核心类别。其中,认知方法涵盖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等三个方面。而行为方法包含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他人监督等五个方面。成瘾者在改变的早期发生阶段,依据多阶段改变理论的观点,通常会将认知方法作为主要方式;而到了中后期,便会以行为方法为主。

    分析后发现,在访谈的 15 个被试里,有 1 个被试未使用过任何改变方法。其余被试中,大多数都使用过认知或行为的方法,有的使用得多些,有的使用得少些。“替代行为”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有 11 个人提到。其次是危害觉察和决心信心,有 8 个人提到。使用最少的是阻断刺激和他人监督,有 6 个人提到。这些被试未曾接受过上网行为方面的专业心理辅导。这表明在没有外界干预时,多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会自发地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一些调节,这种调节可能体现在认知上,也可能体现在行为上。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除了少数被试觉得有效果外,大部分人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的被试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想要改变,但却不知道该用何种方法。这说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缺乏专业辅导时,其自发的改变方法效果不理想。同时,他们处于有意改变却又束手无策的状态。

    2.认知方法与上网利弊认知的关系

    在本次访谈研究里,研究者对这些被试的上网利弊进行了访谈以及分析。比较之后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中的认知方法通常与上网利弊中所感知到的“上网的坏处”存在关联。认知方法里的“危害觉察”体现了个体对上网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察觉与认识;“情绪唤起”是因为认识到上网的这些负面影响而引发的消极情绪感受。“危害觉察”是引发“情绪唤起”的一个前提条件,这表明个体对上网带来负面影响的察觉和认识,有助于其对自身上网状况产生担忧和不满,进而有助于其产生改变的动机。

    3.行为方法与上网诱惑情境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生活中会遭遇诸多诱惑上网的情境。能否妥善应对这些情境的诱惑,是他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表明,回避刺激、阻断刺激以及替代行为,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经常采用的应对诱惑刺激的三种方式。在访谈里发现,大部分被试仅仅会运用回避刺激或者阻断刺激里的一种。而替代行为是被更多被试所选取的方式。个体若要对刺激进行有效的应对,那么前提就是必须要对上网诱惑的情境或者刺激进行识别。在干预实践中,能够帮助个体找到生活里容易诱惑自己进行不健康上网的情境或线索。接着逐一分析应对这些情境或线索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个体抵抗诱惑的能力,进而减少不健康上网行为的发生。

    4.本研究对于干预实践的启示

    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访谈中得到的各种改变方法类别来看,将来研究者能够在其基础上开发相关的行为改变测评工具。而且,依据测评的结果,研究者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辅导与帮助。如果个体已采用过较有效的方法,可继续鼓励他们保持并坚持;若他们尝试的改变方法效果不佳,可帮其分析原因,进行调整或采用新方法;对于有改变意愿却不知如何改变的个体,可针对其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已被证明有效的改变方法。如果个体自我改变的动机不强,那么可能需要先从认知改变方法着手。这样能让个体觉察到目前这种不健康的上网模式已经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也就是“危害觉察”。同时,也能让个体有所触动,即“情绪唤起”。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有决心开始做出改变。当个体产生改变的意愿之后,再制定行为改变的方法并且设置合理的改变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7-15 22:19 , Processed in 0.077315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