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安徽大学孙长银校长探讨AI技术对教育生态的影响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9720
发表于 2025-3-3 19: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孙长银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着深刻影响。“智慧教育元年”开启后,高等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应用的核心之地,必然迎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早已对高等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它通过渗透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环节,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它正在逐步重塑高等教育的生态格局。

    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揭牌仪式

    时代浪潮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能力,包括数据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它不但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在悄然地重塑着未来的职业格局以及人才需求。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对人工智能的掌握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谁在人工智能领域有领先之势,谁就能在未来发展里掌控主动权。 于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先头位置的,便可在未来发展中拥有主动权。

    正因如此,高等教育面临着紧迫任务,那就是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高校作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角色,应当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并且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行体系化建构,这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能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贯通,这样就能为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并且还能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构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这是对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同时,这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前瞻布局。高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深入去探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贡献出智慧与力量。

   


    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安徽方案: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

    安徽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统筹规划,构建起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并在全省本科高校大力推广。这彰显了安徽省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高瞻远瞩,也体现了其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经统计,当下全省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 44 所本科高校设置了 523 个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点,每年能够培养约 3.5 万相关人才。

    安徽大学受安徽省教育厅委托,负责统筹推进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它联合省内高校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一同发力,从而形成了“政——校——企”共建的模式。2025 年春季学期开始后,该课程会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实现全面覆盖。安徽大学主导研发的核心课程资源借助科大讯飞、泛雅教育、省网络课程中心这三大教学平台同步推出,面向全省学生免费开放选课,并且支持跨平台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课程运用多平台协同运营的机制。它提供了智能交互以及在线实训等特色功能。同时,通过开放合作,持续吸纳优质的平台资源。它整合了技术优势与用户基础。还适配了移动端、PC 端以及多样化的学习场景需求。以此构建了灵活高效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承担全流程管理职责,以确保课程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该中心设于安徽大学。同时,它建立了动态监测、联盟协作与数据分析“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全省师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支持。

    这些举措给全省高校学生带来了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1+M+N”课程体系。

    “AI 基础”模块是“1”。此模块将理论学习与演示实验相融合:注重培育学生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借助系统的理论阐释,使学生知晓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核心技术等。并且,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课程还配置了充裕的演示实验环节。此模块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方法,这样就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充分准备。

    “M”属于“AI+学科”模块。此模块着重于课程与安徽省高峰学科相融合: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徽省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安徽省具备众多高水平的学科领域,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以及安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等学科。把这些高峰学科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能给学生带来跨学科的学习感受,让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推动学科创新进步:借助“AI+学科”的课程安排,学生能够知晓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运用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科创新发展,能为解决复杂的学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N”属于“AI+产业”模块。此模块注重课程与安徽新兴产业的结合:它紧紧围绕着安徽省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安徽省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存在着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例如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开设“AI+产业”的课程,能让学生知晓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兴产业里的应用案例以及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助力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此模块的施行有助于培育出符合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一方面能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里的应用办法;另一方面能知晓产业的发展趋向以及市场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还为安徽省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安徽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多方面的协同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技;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获批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入选了省级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安徽省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还牵头成立了安徽省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成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学部,并且牵头建设了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里汇聚了一个攻关群体,其以 15 名国家级人才为领军,以 500 余名专任教师和高水平博士后为基础。在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省内外众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立元宇宙系,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学习环境,此环境具备虚实互动、沉浸式、具身化的特点,能够强化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能让学生延伸探索,还能促使学生联想学习,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平台。发布了名为“玄策”的深度强化学习智能决策平台,该平台基于统一 AI 框架,支持多种单、多智能体决策任务,具备模块化程度高、可扩展性强以及简单灵活等特性,并且已在平台上实现了完全开源。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方面,建设了近 40 门智慧课程,其经验做法被选入《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

    三大教学平台

   


    基于统一AI框架的深度强化学习智能决策平台——“玄策”()

    未来展望 :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的深化推广

    安徽基于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构的方案已取得较好成效,然而未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的深化以及推广工作需持续予以关注并加以不断优化,可从以下两点着手开展。

    一是紧跟前沿热点,以提升内容的时效性。在人工智能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让课程内容保持时效性极为重要。所以,我们会在“1+M+N”课程体系里增设前沿热点板块,紧密追踪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我们即将上线一门时长 120 分钟的《入门与实战》在线公开课。该课程与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专题形式公开课不同,它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它能作为前沿专题,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技术的机会;还能作为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丰富交互体验感。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研发与课程相匹配的在线实践教学资源。借助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交互体验。其二是实验项目体验,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在实验项目里,学生能够亲身去体验数据采集这个环节,能够亲身去体验模型训练这个环节,能够亲身去体验算法优化这个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局性。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以及能力属性。同时,它还可以提升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去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增强学生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学 AI 用 AI”的课程教学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5 19:07 , Processed in 0.07280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