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探讨智慧校园建设空间与未来挑战
新京报讯(记者王琪)智慧校园未来建设空间在哪里?建设真正的智慧校园有何难点? 8月6日,在以“教育新基建下的优质教育体系”为主题的2021年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经济:未来之路”教育专题论坛上,教育部科技部化学系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教研室科技信息处处长 任长山 北京中学副校长 周端言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余生全 外语研究所在线CEO尚其坤与松鼠AI创始人、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李浩阳探讨了智慧校园的理念。发展之路。8月6日,论坛上,专家们就智慧校园建设分享了看法。
“智慧校园建设的路还很长。”当天,作为公办学校代表,周端言以自己所在的北京中学为例,坦言,虽然学校已经能够实施航课、一体化上课,但学生的数据仍然是“孤岛”,数据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 通过。在“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背景下,要求学生德、智、体、体均衡发展。艺术、劳动、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真正的智慧校园应该打通各个平台之间的孤岛,并将其串联起来,让数据真正得以积累,服务于师生。”
https://img1.baidu.com/it/u=794048583,337123683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2&h=500
如何利用“智慧校园”呈现真实的学术报告?周端彦表示,实现这一目标存在几个困难:一是学校缺乏一站式体系。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小公司一步步进行,资金上存在困难。此外,智慧校园开发者有时对教育、各学科都是“外行”,这也影响了智慧校园的整体设计。周端燕希望优质科技企业能够带头带领学校从上到下对智慧校园进行整体设计。
于胜全表示,有的学校有几十个系统,学校也存在很多复杂、个性化的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困扰。尽管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发展迅速,但学校不可能掌握这些技术。学校只是技术的使用者。于胜全认为,当教育科技可以运营、规模化、成本大幅降低时,科技支撑的运营服务将是未来新基建的重点。
任长山透露,教育部在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时,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避免“为了建设而建设”。 ”。在这个理念下,政府不应该包办一切,而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方参与这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学校、师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可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和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学校、老师和学生满意。”需要。”
“智慧校园这个名字的内涵在全国各地差异极大。”尚其坤指出,在实际业务中,各学校对“智慧校园”的定义并不明确。遗憾的是,由于资金的限制以及学校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智慧校园在用户端的效果并不理想。作为企业,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明确本轮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提前设计教学,然后推广数字智慧,让科技用于教学。
https://img2.baidu.com/it/u=873539797,223242529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1&h=500
“行为数据可以为不同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提供非常好的参考。”李浩阳表示,松鼠AIi目前服务于大量公办全日制学校,定期为学生、家长、老师提供数据报告。这些数据的作用是帮助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擅长什么,并用它们来展示他们未来擅长什么。李浩阳举了一个例子。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走神频率非常高。这时教师必须介入影响他们,否则学习效果会明显降低。 “有的孩子很容易受挫,有的孩子过于自信。这些都可以通过行为数据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来。”李浩阳认为,行为数据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多方位的测量、多维度的评价,从而带来教育的变革。这是颠覆性的。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他强调,“优秀的师资总是稀缺的,而人工智能自适应教育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最好的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新京报记者 王琪 校对 赵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