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国内高校应摆脱国外排名主导
国内大学建设怎能被国外院校排名主导?大学可以被评估,但大学不应该被排名。
近日,网络上传出“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了核实,并得到多个权威人士和知情人士的证实。多位内部人士表示,学校领导层已就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达成共识并作出决定。这一决定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早在2020年9月30日,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座谈会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全国人大就针对“国外指标”的弊端,决定从2022年开始,不再向世界大学排名组织提供相关数据,不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
https://img0.baidu.com/it/u=2992191613,57612653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561
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除中国人民大学外,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4月15日,中科院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顿进展情况的通知》纪检监察委、南京大学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和“南京大学“双创””一流《大学总体建设规划》,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学科建设都不再以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兰州大学相关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校尚未参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Times之前曾专门联系过学校,最后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告了一年的数据,但后来应该没有进一步跟进。”
围绕大学排名等排名办学需要警惕,但也要求大学有明确的办学理想和决心。中国大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国商业机构“引导”的,这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的教育和文化。长期迷恋国际排名,与我国大学教育的创办初衷背道而驰。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拒绝向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也不支付排名经费。他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研和教育,值得全国高校借鉴。专家表示,以往的“世界大学排名”需要从两方面来看。大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拓人们的智慧,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就是未来“双一流”大学或者中国大学的发展路径。
淡化国际排名权威的力量很重要
大学淡化国际排名,不能单靠大学本身,也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力量。
去年,中央印发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破五原则”,推进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等指导。客观地讲,社会评价的压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和解决,也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大学不再只是整理数据提交和比较,而是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趋势。
https://img0.baidu.com/it/u=2504128931,45537352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2355
教育部多次提醒各地高校不要盲目接受、引用和公示此类排名。此前(2021年8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在回应网友“强烈建议四川加大对‘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提问时表示:“国家一直不赞成、不做”不支持创建“双一流”大学,大学排名提供的是简单的高校综合排名,我们坚决反对以此为高校吸引资金。大学”。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学及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明确以学科内涵、特色发展、质量水平建设为基本依据,着力打造实力、促进卓越,全面设定认证条件,不与各类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 ETC。
未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构建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丰富国际国内评价体系的内容,同时消除高等教育排名“商业化”的影响,为高等教育排名提供中国方案。世界大学评价,提供中国高等教育智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