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发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大幅降低深海探测难度和成本
据新华社报道,浙江大学与江实验室科研团队经过三年合作,研发出可在万米深度控制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这一成果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与传统‘铠甲式’耐高压深潜装备相比,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可大大降低深海勘探难度和成本。”不需要电机和电机驱动,无噪音,环保和谐程度高。”论文通讯作者、航空学院交叉力学中心教授李铁峰说。和浙江大学宇航学院.
李铁峰表示,这项研究的灵感来自于将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米至11000米之间的极高压深水区的深海狮子鱼的“生命秘密”转化为“机器的力量。”生物学研究发现,深海狮子鱼的骨头精细地分布在凝胶状的柔软体内,可以承受近100兆帕的压力。
https://img0.baidu.com/it/u=4236824029,57735656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50&h=500
2018年5月,李铁峰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启动相关研究。最终,项目组研发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外形像一条鱼,身长22厘米,翼展28厘米。该机器人采用智能软质材料制成,可在高压、低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电动驱动性能。控制电路和电池等硬部件被集成到凝胶状的软体中,无需耐压外壳。可承受深海10000米静水压。
2019年12月,一个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坐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海试图像记录显示,该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深处实现了稳定的扑动驱动。 2020年8月27日,软体机器人在南海3224米深处成功实现自主游泳。
https://img1.baidu.com/it/u=169872801,368321571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025&h=71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