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昨天 04:46

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新变化,三天可见折射出怎样的社交困局?

    自从微信上线了“可设定好友浏览朋友圈时段”的功能,使用者便能在即时发布信息的同时,为自己的私密信息加上一段保护期限,可以选择朋友圈内容的展示时段为“过去三天”、“过去半年”或者“所有时间”。

    起初微信面世时,众多年轻人便从QQ空间迁移至微信朋友圈,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如今这个朋友圈却似乎走了样,变成了打造形象、宣传产品、销售商品的宣传阵地。

    现在有许多人决定封闭自己的社交信息。我们访问了部分设置过朋友圈访问期限、对朋友圈进行细致分类的人,了解到他们之中不少人确实遭遇过来自朋友圈的伤害。

    朋友圈仅展示三天,显现出当代社交的难题。你的微信联系人里,是不是有许多人将动态限制为三天可见?你浏览的动态中,又有多少是针对你单独设置的私密分组?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几个从事工作的人士,探讨了朋友圈里的种种情况。

    某创业公司市场部人员

    漏发朋友圈也是错误,还要写说明

    早些时候我认为社交动态记录着个体情绪起伏,如今社交动态转变成了职业评估工具。

    去年下半年起,单位负责人颁布一项决定,要求从奖励中扣除300元,设立“朋友圈达标任务”——每日需发布至少10条涉及本企业的动态才算合格,若转发数量不足,便视为未达标,这笔300元的奖励将不予发放。

    坦诚地讲,我对于这种方式感到十分厌恶。然而,我最为厌恶的是另一项规定——倘若某天忘记发布朋友圈,就必须提交书面解释。在解释中,需要说明为何没有发布朋友圈、并认错,还要阐述如何改进……

    发布朋友圈内容也是过失吗?如今我的朋友圈已经无人关注,每天习惯性分享一些与工作单位有关的资讯,对谁可看与谁不可看已经毫无关系,因此完全不必筛选关注者。

    假如我尚存什么期盼,便是极想脱离那个既要处理朋友圈错发内容,又得撰写解释说明的岗位。(记者 刘景丰)

    不想朋友圈被工作“染指”的职场新人

    被迫发公司的推广文章时,只设置领导同事可见

    朋友们的社交账号,其实和职业圈子紧密相连,不再单纯属于个人空间,那么分享动态的地方,又何尝能完全摆脱业务相关的内容呢?

    刚踏入职场时,我时常接到领导指派,需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企业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这种任务确实令人乏味,但面对上级的指令也只能顺从。于是乎,我在发布动态时,会选择性地将领导及同事纳入可见范围,既能让对方知晓我的动态,又不会让他们察觉我仅对特定人群开放。幸好社交平台提供了分组功能,这真是解决难题的妙招!

    这样做实在是非常不明智,不希望人们仅仅把社交平台当作宣传窗口,我只想自由自在地记录日常点滴,分享一些突发奇想的感悟,发布几张让自己愉悦的拍照。

    关键在于,我发布一则企业宣传信息,除了上级,还能吸引多少他人关注。(记者 蓝予)

    日更十几条朋友圈的媒体人

    https://img1.baidu.com/it/u=1095228944,344745191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57&h=800

    才不是“微商式新媒体人”,你们又不付钱

    受职业影响又兼个人兴趣,我每日会阅读大量文章,对于优秀作品常会撷取精妙见解分享至社交平台,偶尔亦会附上个人感悟,通常每日会发布十余则动态。

    不少朋友在我的社交动态下对文章提出看法,表达观点,同时也有许多人把我的动态当作筛选内容的渠道,这些互动确实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社交动态。

    不过近来有人戏称我为“类似微商的新媒体从业者”,我对此感到不快,我的社交动态属于个人范畴,我发布内容,他人选择忽略或屏蔽皆可,毕竟无人支付相关报酬。

    我的社交动态里主要分享的都是文章信息,并且将设置调整为仅展示半年的记录,毕竟动态数量实在太多,浏览太远会感到手指不适,要是有人特意去翻看半年的状态,多半是别有用心,意图探查我的个人隐私。

    对于朋友圈分组管理,我通常把共事的人排除在外,主要是为了把职业活动与个人生活分开,我一直将社交平台视为个人专属空间,不希望同僚了解我的日常点滴。

    也碰到过些难堪的境况,有一回我阻拦了同僚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对某事的评论,不料上司过来询问,她对此是否有别的看法。我顿时愣住,她解释说有人把内容传到了集体消息里,并确认我是不是把她挡住了,我只好坦言是把那位同僚屏蔽了,她也就无话可说。说到底,如今谁不曾将同行的动态排除在外呢。

    我认为朋友圈是社交应用里的一种展示平台,发布内容、浏览信息、筛选互动完全由自己决定,仅是一种应用功能。

    某创业公司媒介经理

    专心地塑造一个职场人的朋友圈

    我在一家规模不大的传播机构任职过。大约三个月前,我加入了当前这家初创企业,负责公共关系事务。坦白讲,我们这些从事传播行业的人,转变到这个岗位上是相当迅速的。

    但唯独一个方面让我感到不快,那就是我的社交动态不再完全属于个人了。过去,我常常在社交动态里分享个人点滴,例如阅读了哪些书籍,游览了哪些地方,欣赏了哪些乐曲等等。这些内容也可以算作比较雅致,类似一个普通人日常的展现,与社交动态的属性相符。

    然而一旦踏入工作领域,情形便截然不同了。此处并非媒体圈那般无拘无束,毕竟身为职场的一份子,行事必须讲求专业规范。

    处理完公共关系事务后,我的微信联系人数量增加了两三百度,其中既有主动联系我的访客,也有客户引荐的所谓“熟人”。

    当然,理论上我能够将好友划分成不同类别,实际上我也已经简单地进行了一些分类。我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发布不同的朋友圈内容。然而随之产生的一个新问题是:每当我发布一条朋友圈时,都必须思考这条动态哪些人可以查看,哪些人不可以。需要分辨出哪些是生活中的朋友,哪些是工作上的同事。我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进行这种区分。

    并非因为觉得繁琐,主要症结在于持续下去之后,会感觉自身变得十分虚伪。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动态,仅仅是为了发布而发布,缺乏真切情感,甚至会让自己产生厌恶情绪。

    后来我就琢磨过,既然没法自由地抒发,索性我就不再经营朋友圈了。从此不再用朋友圈来记录日常,而是集中精力打造一个专业人士的社交圈。那些经常被大家忽略的微博,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社交平台,反倒成了我的专属空间。

    在那边,我根本不在乎是否有人围观、是否有人认可,只是老老实实记下自己的感受。认识你的朋友,会主动联系你,也不会在意你的社交动态已经变得很职业化,像个上班族。

    虽然我很少更新自己的朋友圈,但我还是会经常看。因为里面有一些你的朋友,他们会在那里很坦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我欣赏他们,也羡慕他们,因为我无法做到这一点。(记者 薛星星)

    https://img1.baidu.com/it/u=3885137596,279644845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8

    某科技创业公司市场负责人

    朋友圈变成了我的“工作圈”

    我以前的朋友圈从不分类,也不设置谁能看到,因为我向来随性,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懒得弄。后来有一次,一位小学同学像翻旧账一样翻出了我四年前发在朋友圈的照片,还剪进小学纪念视频,发到同学群里。和其他女同学那些光彩照人的照片比起来,我那张没化妆头发乱糟糟嘟嘴扮可爱的照片简直让我想撞头。那天晚上,我耗费整夜精力,将两千余位朋友仔细划分成不同类别,并将社交动态调整为仅展示最近三天内容,这个做法让我觉得较为安心,构成了一道心理屏障。

    这里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我的一位校友,在大学同学可见的社交圈中塑造了一个家境优越、品味高雅的青年形象,时常发布经过修饰的美食照片、对人生诸多体验的思考,或是旅途中的靓丽风景照。她分群时或许不小心把我弄到了她的微商团体里,有回和几个同窗聚会,我无意中发现同席的各位之中唯独我能看见她在宣传某个商品,其余几人还取笑我可能是她认定的潜在客户。

    微信朋友圈现已不再是反映真实生活的平台了,用户都在那里刻意塑造形象,自从亲眼目睹一位朋友为了发布一束花的照片,花费一个小时撰写配文之后,我对在朋友圈分享个人动态彻底失去了兴趣——既然我不擅长维护形象,那就索性不再参与。我现在只在朋友圈转发工作相关内容,这个空间变成了我的“业务圈”、“代购信息站”。

    我的表达途径并非单一。过去我从博客平台转向社交动态,如今更常在微平台记录即时感受。与即时通讯软件相比,微平台上的互动对象关联度较低,因而也显得更为稳妥些。

    某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

    我以为发吐槽加班的朋友圈只要屏蔽老板就好了,没想到……

    这个账号最初是公开的,一直允许所有人查看,但现在调整为六个月后才可见。我认为自己的动态里没有太多情绪化的内容,主要是用来记录和发布日常生活的点滴。

    不过存在分组功能,这个功能通常由同事来使用。他们常常会发表对职业相关内容的抱怨,因此我认为启用分组十分关键。曾经出现过一次令人难堪的状况,我因在社交平台上提及领导要求我工作至凌晨三点的事情而设置了对方不可见,结果该内容还是被他人截取并分享给了领导,从而引发了一些不和睦的场面。

    发布动态的次数由个人情绪决定,有时每日一条,但通常更新动态的间隔可能是十几天或数月,这取决于是否有值得记录的事物。

    必定会频繁查看朋友圈,可能每隔几分钟就操作一次,只要出现红点,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冲动。

    有些人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我认为这体现了他们的意愿,不过有时会带来不便。比如,有位朋友在外出或旅行时推荐过一些美食店铺,后来突然也想去体验,可再寻找时却已不复存在,实在令人惋惜。(记者 万珮)

    某匿名白领

    之前觉得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矫情,现在自己就是这样

    我的朋友圈过去曾设为仅展示半年,为的是不让当前及往后遇见的人知晓往昔的糗事,哈,当然并非如此,纯粹是年少轻狂时不愿让后来者窥见罢了。

    确实存在分类,我仔细清点过,大约二十几个……除了亲属、师长这些常见归类外,由于曾就职过的单位数量庞大,因此也按机构进行了划分,并且还包含初中同窗,高中同窗,甚至有些:从不公开、严格保密的类别。然而,我视若珍宝的挚友,他们并不归属于任何分类,换言之,无论我分享什么内容,他们都能随时查看到。分组的用途在于工作项目、机密信息的可查看人员不一样而已。

    这种做法是为了更便利,毕竟无论我在哪工作,当前单位的同事都无法看见我非工作性质的朋友动态。我如此细致地分类,绝不会有任何令人难堪的情况发生。难道你真的认为我不够聪明吗!

    过去看到他人社交动态设定时限可见会心生不快,认为这样设置的人过于做作,如今我亦如此,因此,已无特别感受。现在,我甚至希望彻底关闭自己的社交动态,让所有人都无法看见。此举大约是想关上自己的心门,除非我主动向你敞开怀抱,否则,我的生活无需他人介入。同时,也觉得应当学会适当保持距离,不能对每个人都那么友善,我的善意可是非常宝贵的。(记者 唐亚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新变化,三天可见折射出怎样的社交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