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新工科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成果优秀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主持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项目“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与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项目竣工验收和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优秀。一、项目建设主要措施
项目期间,天津大学出台了“天大计划”等一系列新工科建设政策措施,发布了九大类74个校级教改项目,分为5大主题27个子项目,覆盖学校12个学院18个专业,从此进入新时代。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时期。 2019年,新工程学科建设“天大计划”(CCII)发布,构建高度关联、融合发展、持续创新的新工程教育体系。
图1 重组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图
项目以“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改革理念,按照规模化招生和培养的原则,重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按照2+N模式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生,打造宽口径、厚基础,树立“强产业、促文化、促发展”的综合发展理念。优化天津大学18个专业培养方案,传统工科专业与大数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嫁接这互联网、人工智能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在线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体系。
发挥卓越联盟集团优势,打造新工程升级共同体,建立新工程教育国际联盟,打造世界工程教育新范式,打造产学研创新联盟。
二、项目实际效果
1、交叉融合、先进引领的传统工程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群取得阶段性成果
引领传统工科专业升级,培养优秀工科人才,惠及20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着力推动以培育三大“智能能力(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营)”为特色的水利专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水利”。材料相关专业通过引入高科技智能新材料,构建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化学工程专业群搭建“五位一体”教学平台,协同多方智慧,实现团队化、情境化、多方位、全过程育人。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1108%2F9b4cf580j00smmk140036d200kl00b0g00hf009b.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图2 构建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多学科、跨领域的教/研/学一体化、校企/国际合作、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
图3 智能制造实践平台建设
2、横向融合、多元化创新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建立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共同创新工程的新范式。通过成立医学系,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医教研”一体化平台,支撑新医学教育和科技综合改革。建立了校企交叉融合的模式,实施项目式、研讨式教学、辅导式教学,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持,共享全球实验室资源。完善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图4. 智能医学工程教学团队,天津大学首届智能医学工程开班仪式
该项目支持卓越联盟高校新工科学科建设的实践,包括同济大学推动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包括“卓越人才”、“基础拔尖”和“基础拔尖”三个特色模块。荣誉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构建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的“智能+”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规划等
https://www.tup.tsinghua.edu.cn/upload/bigbookimg2/080811-01.jpg
三、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1.探索形成产学研对接、高新技术对接、可示范推广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已在十余所高校应用并获得好评,专业覆盖面广,示范意义明显;
2.探索建立传统工科专业多元化、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多联盟、多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影响巨大,人才素质显着提升,同类专业应用效果明显;
3.探索完成联盟高校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新型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智能制造、智能关联是新技术嫁接的成功范例,为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提供了借鉴和复制的应用范例。 。
4、项目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
项目组成果丰硕,共同完成研究报告2份、调查报告6份、高水平教育改革论文11篇,形成案例集6个、专业发展战略报告7个、专业培养计划7个,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完成项目17个,完成教材13本,专业升级7个,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网络课程和通识课程20门,实训实习基地/中心/平台/项目17个,教学奖4项,学生获奖9项。
图5 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
项目成果得到了校内外学生、企业和媒体的高度评价。该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得到了全国20所兄弟院校的一致认可。该项目对工科新学科建设和改革发挥了引领作用,许多经验值得一提。推广和示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