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齐名微信的陌陌今何在?付费用户剧减死因成谜
还记得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江湖吗?提及当时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必然无法避开两个耳熟能详的名称:一个是微信,另一个则是陌陌。
一个做熟人社交,正在重塑我们的通讯方式;
一个靠“附近的人”火遍大街小巷,把“搭讪”变成了“刚需”。
甚至有人认为:“为了联系旧友,还需结识新知,手机里应当同时拥有这两种功能。”
可到了今天,微信还在吃香喝辣,坐稳社交王座;
而曾和它齐名的陌陌,却好像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譬如数据显示:
2024年,陌陌的付费用户数量锐减至570万,较2021年减少了360万;与此同时,其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高达近五成。
有人说它“不思进取”,也有人说它“死于暧昧”。
到底问题出在哪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它的“前世今世”!
01前世:陌陌是怎么火起来的?
聊到这个问题,陌陌当年能火起来,真不是运气好。
说到底,这个选择必须精准无误,既要在正确的赛道上,又要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还要准确把握用户的“欲望窗口”。
那时,QQ与微信稳稳地占据了“熟人社交”的领域,若想结识新朋友,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线下结识他人同样不易:由于工作交际圈有限,活动范围仅限于几个街区,又能遇到哪些新朋友呢?
陌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横空出世了。
它的最大亮点,其实就俩字:“附近”。
一旦你开启了定位功能,陌陌便能将周边数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悉数“引入”至你的手机界面之中。
此外,它无需进行实名验证,无需建立共同好友关系,更无任何社交门槛的限制——
你可以随时进行问候,简直就是“数字时代下陌生人之间交流的便捷工具”。
而这,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https://img2.baidu.com/it/u=1038552254,268965891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60
在那个“社交恐惧症”尚未成为流行语汇,“社交失败”亦未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的时期——
有多少人,正是通过这种轻轻一点,就能打开一段新关系。
哪怕只是一句“嗨,在干嘛”,也能带来真实的社交刺激感。
除此之外,还需提及一个不容忽视的“推力”,那就是暧昧标签所引发的病毒式传播效应。
或许您还记得,在早期阶段,陌陌这款应用被众多用户誉为“约会利器”、“邂逅平台”,而且曾经还流传着各式各样的“都市传奇”。
虽然陌陌官方一直没明说,但创始人唐岩曾坦言:
“虽然我们从没鼓励,但这个标签确实客观上加快了用户增长。”
说白了,用户在运用陌陌时赋予了其“性暗示”的意味,结果却意外地促进了其增长势头。
而年轻人嘛,猎奇+刺激+社交突破感,一叠加,就像火上浇油。
于是乎,上线1年,陌陌用户就破了1000万;
到2014年赴美上市前,月活跃用户突破6000万人。
02 今生:为什么用户越来越少了?
若陌陌的兴盛源于“迎合了人的欲望”,那么其衰败的根源则在于——未能有效驾驭欲望,亦未寻得新的发展方向。
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陌陌越来越无趣了。
浏览一番后,发现充斥着“低劣的头像图片、毫无意义的问候语以及机械化的交流方式”——
整个产品的氛围经历了显著变化,由原本的“新鲜”转变为略显“尴尬”,同时,“社交刺激”的氛围也演变成了一个“照骗集中营”。
你以为是“遇见爱情”,结果是“拼图头像+闲聊机器人”;
你以为是“寻找朋友”,结果是“擦边直播+灰色服务”;
你以为能聊天,结果要么是营销号,要么是让你充值的套路对话。
简而言之,这款起初凭借“陌生人与暧昧”策略赢得市场的应用,最终却受到了自身核心机制的负面影响。
此外,产品形态也太单一了,几乎没什么“进化”。
微信在做小程序、视频号、支付闭环;
https://img1.baidu.com/it/u=1576058392,79123265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78
抖音把内容变成了兴趣社交;
Soul在玩“去颜值化+情绪匹配”;
但陌陌呢?十年来几乎没换过玩法。
它做直播变现,可以理解;
随着直播业成为职业重心,社交活动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原本的“用户关系”这一核心资产,也因此受到了中断。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非常讽刺的现象:
陌陌本质上是一款社交应用,然而,绝大多数用户却难以维持社交联系——一旦对话结束,便各奔东西,难以添加微信好友,也不愿意进行深入交流。
这种持续的断裂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些用完即弃的工具,没有必要长时间保留在手机之中。”
03 还有什么问题?
再往深处看,是时代也变了。
陌生人社交这件事,从“刺激好玩”变成了“风险偏高”。
用户们对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以及社交意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因此他们不再轻易地“随意开启聊天窗口”。
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形势下,陌陌公司不得不调整策略,对边缘内容进行限制,加强对内容的管控,压制潜在的负面潮流——从而导致其内容变得更加乏味。
最终,陌陌并非遭受了遗弃,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被时代逐渐推向了边缘。
并未出现系统崩溃,亦无爆炸性事件发生,用户们却纷纷悄无声息地逐一卸载了该应用。
不是愤怒离开,而是“我突然发现,这东西,好像用不上了”。
总的来看就是,陌陌的没落并不突兀,也没有谁对不起谁。
它并未在短时间内遭受挫败,而是在“时代更迭”与“人心变迁”的缓慢过程中,逐渐被推向了边缘。
说白了,那些靠“本能需求”起家的产品,走得快,也退得快。
你永远可以吸引人打开第一次,但没法保证每一次都值得留下。
陌陌的困境并非在于其犯下了何种错误,关键在于它未能再为用户提供一个继续留驻的充分理由。
当人们对“附近的人”不再产生好奇之心,屏幕另一端的头像便会逐渐变得朦胧不清,这难道不是必然的趋势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