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成必备社交工具,现内测大小号功能,范围陆续扩大
微信,作为一款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2.6亿用户的超级应用程序,无疑已经成为了众多人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然而,随着微信占据了我们的日程表,一个微信号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网民戏称,“微信让劳动者时刻处于待命状态”,因此,不少用户选择注册两个微信号,一个专用于工作,另一个则用于日常生活。为了确保两个微信号可以同时保持活跃,人们常常需要借助“应用双开”或“应用分身”等工具,然而这种做法却并未得到官方的青睐。在过去的数年里,微信官方已经多次对第三方推出的微信“分身”客户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行动。
微信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最近的消息透露,微信的“大小号”功能正在逐步拓宽其内测的覆盖范围。
据消息,在此功能下,用户能够借助已有的微信账号,额外申请一个新账号,这意味着无需新手机号即可获得官方认证的“微信小号”。若你已获得测试权限,进入“设置”中的“切换账号”选项,便会看到相应的提示信息。你可以选择“注册新账号”,接着点击“使用当前微信号辅助注册”选项,只需对大号进行验证即可完成操作。
https://img2.baidu.com/it/u=2467439068,31049257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48
之所以我们得拥有两个微信账号,实际上是因为微信在持续更新和升级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款社交工具,它已经深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日益成功,众多用户的社会联系都依赖于它,同时微信的独特属性也使得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在电子邮件成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年代,人们仅在工作时段保持在线,但如今随着微信的普及,众多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随时待命,朋友圈更是几乎成了企业无偿的广告阵地。
现在,众多用户已经养成将微信作为办公工具的习惯,然而,他们并未察觉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越过了某些不应混淆的界限,忽略了微信在工作沟通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从某种角度讲,微信的便捷性正逐渐蚕食用户的私人领域,迫使人们不得不迅速表达和回复。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微信号用于处理工作事务,另一个微信号则用于记录个人生活,这种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因此,手机制造商们纷纷采取行动。数年前,众多手机品牌纷纷推出了“应用分身”这一功能,并将其作为产品的一大亮点进行广泛宣传。实际上,应用分身的机制相当简便,它通过在手机内存中划分出特定区域,并利用不同的设备标识来生成同一应用程序的多个副本,使得应用程序误以为是在另一台设备上运行,进而实现了多开应用的目的。
然而,在漫长的时期内,微信平台并不希望用户频繁使用该功能。追溯至2017年,官方曾对利用第三方微信“分身”客户端的行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许多用户因此收到了这样的通知:“由于该微信账号使用了非官方客户端,已被限制登录,若继续使用,将面临永久封号的后果。”微信不希望用户频繁开启多个账号的原因其实相当直接,因为它的初衷就是要满足一个人所有的社交需求。
https://img2.baidu.com/it/u=631101395,300837855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022&h=500
微信的设计理念旨在让用户的账号在互联网上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识,从即时通讯的“即时”这一特性出发,一旦出现多个账号,微信所传递的“社交信息”便会显得断断续续、缺乏真实性、难以置信,这样的状况不仅会减弱其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还会减少其不可替代的特性。从商业视角来看,那些在手机上增设多个微信账号的用户,实际上还包括那些依赖众多账号进行广告批量发送,甚至涉及非法灰色产业链的群体。
那么疑问随之产生,为何微信如今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实则并不复杂,企业微信自推出以来,并未能在B端市场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一款面向企业的移动沟通工具,企业微信可谓是早有准备,却未能及时抓住先机。在2022年的新品发布会上,官方披露的统计资料表明,企业微信平台上注册的真实企业及组织数目已经突破千万大关,而活跃用户数更是高达一亿八千万,与此同时,服务于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更是超过了五亿。
《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揭示,钉钉作为企业微信的对手,在2021年9月已达到1.96亿月活跃用户规模,而到了同年10月,其公开宣称的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此外,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也已加入竞争行列,目前市场格局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当前状况下,腾讯确实对企微进行了资源倾斜,然而,企微的推出在帮助用户区分工作与生活方面效果并不显著。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对企微的需求微乎其微,额外构建企微体系更是徒增成本。因此,微信显然更应顺应用户需求,主动推出有限度的多账号功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