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问题,创业投资的问题,创业投资存在问题
前几天,一位相识20多年从事创业投资的朋友前来交流。我们既是校友,也是同行,故而很快便开始分享投资心得。他知晓我投资了一些回报良好的项目,且这几年始终专注于早期科技制造领域的项目孵化,于是主要向我询问了两个问题:六禾创投合伙人王烨
对于这些早期项目,在做出决策之前,你有没有一种方法论,它能够系统性地对项目进行一个完整的分析?
这些项目,若是处于一些极为细分的领域,鉴于当前科创板上市门槛颇高,要是规模不够大,且没有合适的兼并收购市场,那该如何退出呢?(即所谓在投资之前就得考虑退出)
我这位朋友有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很可惜,我并没有好的答案。
出资人期望基金管理人在投资前,进行了十分专业且系统的分析,对市场容量、竞争状况、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等都做了详尽透彻的分析,之后给出极具说服力的建议。可惜的是,这种方式或许对中后期VC/PE投资适用,然而对我们所投资的阶段而言,颇为困难。
有太多前沿性内容,我们对其了解不足,也不能完全理解,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一个领域已开始有研究报告系统覆盖,那么这个方向可能就已过热,关于细分市场的容量,以及一个企业能否上市,存在很多未知数。大多数制造企业在起步阶段,无法像互联网公司或消费品公司那样,将人口数量作为市场容量预测的基础 ,但这并不影响其中的龙头企业 ,随着新兴领域的发展 ,成为收入数亿的准上市公司 。关于科创板的隐形门槛今后会怎样变化 ,其实很难预测 。总之 ,早期创业投资决策中有太多未知 ,我必须谦卑地承认这一点 。
我不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之多,那么我所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呢?创业投资难道就是大数定理,是一件自然生长、比拼概率的事情吗?经过对这么多投资案例的复盘与思考,我比较确信地知晓:
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新型高科技企业,鼓励高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更大发展,这也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
创业要取得成功,需要“远见”,需要“执行”,需要“运气”,并且这三者要产生完美的化学反应,成功才会发生。
过去这么多年,优秀且勤奋的投资人做了无数成功项目的案例分析,商学院也做了无数成功项目的案例分析。这些分析能够借鉴,却无法完全复制。当年“Copy to China”的商业模式十分火爆,然而真正能取得成功的,是经历过浴血重生的。成功的必要条件通常比较容易明确,而充分条件往往需要运气、时机以及等待。
3.创始人(们)的能力、个性、品格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人的能力能够持续演进,然而基本的价值观不太容易发生改变。什么样的团队能够合作,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自身认可的,联合创始人和创始人之间怎样的组合是互补且稳固的?不同的投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要是创业团队没选好,后续再调整会极为痛苦。这反映的就是“投资就是投人”这个观点 。
技术应当具备特点,然而没必要过度神化单一技术,技术的延展性对项目的天花板起着决定作用。
没有技术特点的项目起步困难,一项技术是单一技术还是可能成为平台型技术,决定了公司发展的延展性与未来空间,我们要重视技术,但不必神话它,科学家创业成功的极少,因为愿意弯下腰真正谦虚地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将想法变成可复制产品的态度和能力稀缺。科技创业最好能有一位极为精通技术的联合创始人,还要有一位具备技术基础的创始人。创始人的作用在于持续进行尝试,并且不断延展公司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创业成功难以被复制,然而失败的教训能够供人借鉴,从0到1的这个过程最需要得到支持。
产品从假设到原型,再到客户验证,最后到定型,这个从0到1的过程是创业的第一个大门槛,其中存在很多坑。如何组建小而精的团队,如何在有限资金耗尽之前找到付费客户,这是创始人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创始人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愿意花时间陪伴的早期投资人能够帮助创业者少踩很多坑
6.合理估值很重要。
过低的估值,致使创始人过早地丧失了对项目的归属感,过高的估值,加大了创始人过关打怪的难度,一旦发展未达预期,下一轮融资估值便很难协商。融一笔足以支撑18个月的现金,力求在下一轮融资前达成现金流平衡,在当下的融资环境中,显得格外重要。
7.做一个保守的乐观主义者。
新的技术会持续不断地涌现,颠覆性的技术会带来行业的更替,AI横空出世,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冲击,电动汽车技术和体验大幅提升,让奔驰宝马都有了生存危机,因为它们变化太快,所以我们要对不确定的未来怀有敬畏心。专注并坚守我们所知晓的规律,与此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创业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创业者的士气遭受了诸多打击,然而,真正的创业者,绝不会坐以待毙,更不会甘愿虚度光阴。历史正是由这些不甘于现状、勇于挑战未知的人所创造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