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11 小时前

空山落雪鸣春禽:品大鹏瞰海诗文,悟其思想深度与志向

    空山落雪鸣春禽——读大鹏瞰海的诗

    文/宋汉卿(辽宁)

    引 言

    在清浅言辞里,深含着静远的高洁,或者在奇警意象中,点化着人生的迷津,往往能够化凡陋为圣洁,赋习见以真趣,一境一象,无不灵光闪烁,在淡远襟抱中,自然呈现出“立万象于胸怀”的气度!

    初次认识金鹏,是在两年多以前的时候。那时我对新诗了解得并不多,或者是因为受个人情趣的限制,相对来说更喜欢中国古人的东西。经过几次交谈,我深深觉得他这个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卓越的见解不断涌现,常常一句话就能切中要害。随着彼此一天天变得熟悉,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他送了我一本诗集《雨浥飞尘》。当这个书名进入我的视线,我不禁眼前一亮,王维有诗句说:“渭城朝雨浥轻尘。”看得出诗人是个有思想的人,他不但有思想,而且有深度,他不仅有深度,并且有志向。他想用诗幻化成清新的朝雨,涤除人生的尘翳,直达性灵的彼岸。在他心目中诗是圣洁的,他不愿做流俗喧嚣的飞尘,想让思想飞得更加寥远,去到空灵的九霄!

    叔本华曾讲过:“读别人的文章,就如同让作者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或许是凭借摩诘的灵秀,早就有了一条栈道,这一跑竟然产生了许多共鸣。对于诗,我原本是方外之人,因为喜欢大鹏(我们朋友间习惯叫他大鹏)的诗,经常摩挲之下,也有了想在他的诗园里跑一圈的冲动。当然,作为外行很可能会偏离正轨,甚至变得不伦不类,行家不要笑话,权当一笑了之。

    “立象以尽意”出自《易》,这固然是中国诗歌的根本要旨,然而在如何选象立象方面,存在着纷纭复杂的取向,其中也时刻反映出诗人对外部世界感知认知的角度与深度。大鹏的诗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始终在秉持和传承中进行着艺术的追求与探索。这是读他的诗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他在《雨浥飞尘·轮扁说轮》中自解其诗时,大量且反复地引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以此阐发自己的艺术见解,阐明自己的创作意旨。在实际创作中,他也坚定且图新地实践着这些理论。透过活泼跃动的文字,我们常常能清晰感受到他的这种执着精神,体会到他的苦心孤诣。正是这样的努力,成就了他笔下呈现给我们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寓意高远,妙趣横生。正所谓“应物制巧,随变生趣”(出自《文心雕龙·章表》);“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出自《文心雕龙·物色》)。曾在闲话时提及刘勰的《文心雕龙》,大鹏称他能背诵其中主要章节,读了他很多诗后,深知他所言非虚。他创作时有着这样的审美专注,这种专注恰恰是有来源的,其来源是对美学理论了然熟稔,也是对传统艺术理论透彻理解。

    他的《双鱼》,使我忆起王摩诘那幅著名的《雪中芭蕉图》。此审美话题在中国艺术史上曾引发极大争议,它透视出中国艺术思想的成长历程,还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精神对审美的终极追求。自从六朝的谢赫提出“取之象外”,从而引出“境”这一审美范畴,此后,中国历代艺术家便开始了不间断的追求与探索,并且逐渐将“意境”当作艺术实践的明确目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大鹏具备对审美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所以其诗才能够在锻造意象时,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句出自司空图的《诗品·雄浑》,由此诞生了许多佳作,这些佳作极富奇思妙想且寓意警策,比如上面提到的《双鱼》,还有《风中》《深冬》《子在川上》等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构思,达成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诗品·缜密》)这样的艺术效果 。

    至理无法诠释,既非理解也非纠缠。言不尽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母题之一。中国艺术自两晋之后走上自觉审美的道路,便一直与庄禅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大鹏本人也是庄禅的偏好者,所以他在创作中,能够主动自觉地贴近中国诗歌传统,并且做到了很好的传承。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较清晰地感受到庄禅那种直觉观照、物我合发的韵致。他的诗极少有生僻的意象,极少有怪诞的思维范式,甚至极少有刻意雅丽的词藻,尽量去除人工雕琢的痕迹 。

    中国美学里,有“无心凑泊”的说法,董其昌谈画时持此论,恽向评倪瓒时也持此论 。所谓“无心凑泊”,意思是没有机心,不刻意 ,好像是自然形成的 。大鹏在创作中追求的正是这种“无心凑泊”的境界 。正是这种对“天然”的追求,这种本色的风格,为他的诗增添了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无心凑泊”绝不是随意散漫,恰恰是基于审美精神的苦心锤炼 。俄罗斯美学家康定斯基在其《论艺术的精神》里讲,艺术力量产生的程序是这样的,先是艺术家的感情,接着是感觉到的东西,然后是艺术作品,最后是观众的感情。康氏觉得,艺术作品成功的程度,由这两种感情相似或相等的程度来决定。所以,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排除滞涩、雕琢、堆砌以及小众的因素。“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出自宋梅尧臣的《赠杜挺之》 。读大鹏的诗 ,能在文字以及文字所表达的意象背后 ,感觉到诗人的沉思冥想与呕心苦吟 。他总是力图引导读者进入切身实感的境域 ,把最清晰传神的意象传递给读者 。自然、凝炼、含蓄,这些是中国艺术极为显著的特点,在大鹏的诗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还能让人感受到他对这种艺术精神有着不懈的追求。

    写 照

    诗/大鹏瞰海

    一片脱水的土地

    一朵含泪的云

    https://img0.baidu.com/it/u=1296888610,30867291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859

    初读这首短诗,突然想起诗圣的那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心际瞬间被那种沧桑感充满。诗是有密度和厚度的。人们总说唐人气象,其中的“气”,实际上是指唐诗气势盛大,而这种气势主要源于意象宽阔与文字压缩凝炼产生的反差。“盖山水所难,在于咫尺之间,却有千里万里的气势”(明·唐志契《绘事微言》) 。咫尺的距离展现出万里的景象 ,这正是诗歌意象的标准 。大鹏的诗大多是小诗 ,然而小诗却有大境界 ,笔力刚健情感真挚 ,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让人不禁想起他一篇诗论的题目 :《以涓滴寓沧海 ,化瞬间为永恒》!这种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点的传承,是以诗人为基础的,诗人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境界,还要不断地提升创作功力 。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属于民族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西方艺术具备“再现”的特点,中国艺术的特点却是“表现”,在创作里更看重的是艺术家内在的心理气质、情感体验以及哲理观照。这种艺术思维的民族特性,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得以发展、积淀而形成的结果。综观中国艺术思维的演进历程,能清晰看出一条演进路径,它由三个阶段与层次组成,呈现出从粗犷到细腻的变化,有着从外向到内化的转变,存在从浅近到深邃的发展,到盛唐时达到完善完美,进而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自然、凝炼、含蓄的风格。此后,每一位中国文学家、艺术家都大体遵循着这条路径,进行艺术实践的深入与探索。

    大鹏是以传承和创新民族诗歌传统为己任的诗人,他始终孜孜以求,在传承中力图突破,在弘扬中寻求发展,读他的诗句,仿佛“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能化奇出新,自铸伟辞。特别是他的许多“微诗”,破藩除篱,翩然灵动,很有“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司空图《诗品·飘逸》)的气概 。他的诗以生活作为根基,以高远当作标的,自然流畅,凝炼厚重。“妹妹”“拎着一兜阳光”,“我”在风中渴望飞翔,“白玉兰”在“长途”中,性灵在水中熠熠灼灼,这些都高扬着向善的精神,奏响生命的强音。在清浅的言辞里,深含着静远的高洁,又或者在奇警的意象中,点化着人生的迷津。常常能够让平凡浅陋变得圣洁,赋予常见事物以真正的趣味。每一处景致、每一个物象,都闪耀着灵动的光芒,在淡泊清远的胸怀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将万千景象置于胸怀”的不凡气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鹏所作的诗,摒弃了古代文人对林下风流的那种刻意追寻,把诗歌归还给了普通大众,竭尽全力为生命放声歌颂,诗的情感不再局限于幽深或者闲适,而是伴随着生命的力量尽情翱翔飞扬!

    闪光的尘埃

    诗/大鹏瞰海

    一个生灵是一粒尘埃

    一粒尘埃是一颗太阳

    一颗太阳,两颗太阳

    千万颗太阳

    散在夜的荒滩上

    冷风吹过

    尘埃飞扬......

    脚踏坚实的生活,却有着立于巅峰的视野,身躯平凡,却有着伟岸的身姿。不刻意排斥世俗,但绝不随波逐流,就像在荒漠中跋涉,脚步始终朝着远方的绿洲。“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爱它!”(罗曼·罗兰)大鹏一直试图向读者展现并传递这种英雄主义精神,让生命之树常青!

    https://img2.baidu.com/it/u=1214049643,428866812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9

    袁子有一首名为《苔》的小诗,内容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翻开大鹏的诗,能看到有很多比这首《苔》更具人性张力、生命英气的作品,这些作品值得观赏、值得感发。

    念

    诗/大鹏瞰海

    把你的话语

    磨成一面镜

    再将我自己

    种在镜子里

    我在镜中

    等你归来

    我在镜中

    听风看雨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寒山诗)诗人观照了自身灵魂之舞,此时言语断绝,心行之处消失,用足够的留白期许着与读者进行性灵共舞 。

    我们的时代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恰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又是一个愚蠢的时代” 。在时光飞逝之中更需要哲学思考,在纷繁复杂中更需要深厚情感,在物欲泛滥时更需要精神追求 。能同时满足这三者的只有诗歌 。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更需要诗歌,更需要伟大的诗人以及伟大的作品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愿我们的诗坛百花齐放,充满生机。你若能制作长笛,应当吹奏出如龙的吟声。祝愿大鹏俯瞰大海,文化永远闪耀,佳作不断涌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空山落雪鸣春禽:品大鹏瞰海诗文,悟其思想深度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