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海企业,出海企业中国有几家,出海企业中国有多少家
势不可挡的出海潮在探讨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与趋势时,理想的情况是能够获得所有公司的相关数据。然而,该数据获取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们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 A 股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关于海外业务的相关内容上,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了解到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有了显著增长。最初为 40 多亿元,如今达到 8.5 万亿元左右。其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 38%,这个增长率远远高于国内 GDP 的年均增长率,体现出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势头强劲。近年来,中国企业的体量已经非常庞大。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的增长率依然能够保持在两位数水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企业出海具有强劲的势头,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A股企业的海外收入在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保持着逐年正增长的态势。仅在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海外业务遭遇短暂挫折,增量呈现为负。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海外业务收入迅速得以回升,并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在 2022 年,同样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供应链依然稳定,海外需求持续激增,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优良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A股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总和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比例,在近些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 2016 年的 12.2%提升到了 2023 年的 13.7%。不过,将这一比例与许多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进行比较,后者动辄超过 50%,所以 A 股企业的这一比例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就意味着 A 股企业在未来还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科创型企业引领着国际化的新浪潮。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大潮里,科创型企业成为了引领潮流的关键力量。从结构方面来看,科创板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在其主营业务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创板企业具备着高技术含量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些独特的优势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主板类公司业务体量庞大,但其海外业务的总量和增速相对而言略显逊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承担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重任的高科技企业,其国际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应看到,科创板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2019 年为 30.9%,2023 年降至 23.4%。这究竟是由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海外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海外业务收入在逐渐萎缩,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出海结构持续进行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不同行业在出海业务里的表现以及收入结构,正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数据发生变化,一方面映射出各行业在出海策略上进行了灵活调整,另一方面揭示了海外市场需求出现了新的动向。
传统的纺织服饰行业出海收入占比逐渐降低,传统的商贸零售行业出海收入占比也逐渐降低,这表明中国出口结构正在进行转型与升级。在这期间,机械设备行业异军突起,电子行业异军突起,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异军突起,它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实力以及产品优势,快速地在海外市场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此外,美容护理行业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国防军工行业也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这些行业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企业在美容护理领域的竞争实力,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防军工领域的竞争实力,也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开辟了新路径,既为美容护理企业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国防军工企业开辟了新路径。
https://img0.baidu.com/it/u=526359597,257408715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192
从 A 股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的排名情况来看,前 30 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这些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总额较为庞大,并且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这显示出它们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在这些企业中,电子行业的立讯精密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标杆和领军者。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 2018 年之前,A股上市公司中拥有海外业务的比例达到 90%以上。然而,自注册制试点开始实施后,尽管上市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多,但有出海业务的公司所占比例却在不断降低,2013 年时仅约为 64%。已出海的公司其出海业务通常具有延续性,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关停的状况。新上市公司更大的可能性是较少涉足海外业务,并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四条出海战略路径
在探讨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时,我们发现企业会遭遇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出海人才短缺,二是企业战略目标模糊。对于出海人才短缺这一问题,本文不做详细说明。而对于企业战略目标模糊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在战略上出现失误,通常是因为对战略目标的认识不清晰,并且怀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
许多企业在开始出海时通常怀有宏大的志向,期望能够一下子就取得成功。然而这种想法常常忽略了企业出海所面临的复杂性以及长期性。企业需要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且要明确在不同的阶段应该达成怎样的目标。
企业为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出海战略,需充分考量诸多因素。其一为行业特性,其二是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其三是产业链需求,其四是地缘政治的影响。不同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空间存在差异,此差异决定了企业出海业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增长速度的不同。同时,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对出海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有着关键影响,企业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以制定出有效的出海战略。
整体来看,企业出海实现路径主要有四条。
本地化运营是首先要考虑的。当下,本地化运营正成为众多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方式。在这一领域,我觉得中国企业可以以一些外资企业为学习榜样,这些外资企业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遭遇失败,最终被本地企业打败并退出了市场。这些正面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外资企业的战略,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的成功因素;这些反面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外资企业的本地化运营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的成功因素。这些总结出的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运营会有所帮助。
在进行本地化运营时,企业需要特别考虑当地的营商环境。比如,中国汽车产业在欧洲市场有在当地建厂的倾向。然而,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于是否在美国建厂,企业需要谨慎对待。在美洲市场中,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之外,像墨西哥这样受地缘冲突影响较小的地方,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并进行当地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华兴资本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投资方在决定是否投资中国企业的出海项目或海外本土项目时,关注当地市场规模天花板及市场份额,其占比为 24.4%;关注企业产品能力/科技含量,占比 16.7%;关注企业在当地的资源及能力稀缺性,占比 15.4%;关注企业业务规模与增速,占比 14.1%;关注企业团队的国际化程度,占比 10.3%。
其次是合资或合作。合资或合作有助于企业对不同关税情境做出灵活应对。例如零跑汽车与 Jeep 母公司集团的合作,双方能依据关税状况灵活调整生产与销售策略,以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借助这种合作,企业不但能够冲破关税壁垒,还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以及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https://img0.baidu.com/it/u=1655218526,284465033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8
并购是另一种重要的出海方式。在过去几年,并购经历了较大变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高峰期集中在 2015 年和 2016 年。这是因为当时有相对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资金流动条件。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发生剧变,并购热潮从 2017 年开始逐渐冷却。
企业在采取并购策略时,要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决策。
其四是技术授权。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技术授权成为了一条出海的途径,比如宁德时代向海外汽车制造商进行电池技术授权。虽然技术授权提供了一种新的国际化模式,但是部分国家的政治环境依然对这类出海方式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导致这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企业选择技术授权作为出海方式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市场环境,还有政治风险,以及技术本身的竞争力等。
出海风险管控
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风险与挑战。除了法律风险外,还有诸多不能忽视的风险因素,像政治方面的风险、自然方面的风险、合同方面的风险、财税方面的风险、履约方面的风险以及其他各类风险。
企业出海成功的前提是对目标市场有深入理解。这不仅要适应商业环境,还要全面把握当地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等多维度因素。西方的历史背景对其市场运作思维有深刻影响,中国企业要在西方市场立足,就必须加强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思维方式,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共存、共生、共益”的理念对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或许已习惯以竞争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且以“卷”为荣。然而在海外市场,企业需更加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赢,应去获取增量,而非抢夺存量。尊重当地行业规则、融入当地社会以及实现本土化运营,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需注意实践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这样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同时也是中欧企业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的主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