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为什么有生命,高一地理教学重点:了解天体类型与地球特殊性,培养正确宇宙观
进入高一阶段后,大家的学习压力呈直线上升。所以,平时的积累就显得特别重要。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宇宙中的地球》》,希望大家能牢记。【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体主要有哪些类型,以及天体系统具有怎样的层次,进而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来表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具有双重属性的行星,既普通又特殊。同时要理解在地球上生命能够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片,从而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同时也形成对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利用图表分析法来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利用比较法来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核心知识,因为它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特殊行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这体现了地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去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理由如下:学生比较容易从自然常识方面理解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然而却难以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去探究地球为何具备生命存在的这些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6 世纪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将宇宙看成是太阳系;18 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人类目前观测到了宇宙。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包含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教师应结合课本图 1.1 ,依次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同时,要介绍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于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可适当进行补充。
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并且还会相互绕转,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然后结合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对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进行介绍。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并非同时形成,它们都有各自的发生历史、发展历史以及衰亡历史。而整个宇宙经历了这样的演化过程,即温度从高逐渐降低,物质密度从密逐渐变稀。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太阳系诞生之后,到地球上出现生命的迹象,这中间历经了很久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太阳未曾有明显的改变,地球所处的光照状况一直较为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也未曾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因为大、小行星都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时,平均温度会过高,热扰动会变强,原子无法结合在一起,所以不能形成分子,更无法形成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时,平均温度会过低,分子会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的形式存在,生物也就无法生存。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较为适中,其引力能够保存大气,从而形成了大气层。在历经漫长的过程后,大气层逐渐演变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这种大气成分是适合生物呼吸的。
地球内部温度升高,这使得结晶水汽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液态水。同时,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便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了解一些宇宙天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初步去认识各类天体系统所具有的层次关系,借此加深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材,能够归纳整理知识,能够提取重点,也能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具备自学能力。
通过阅读图片,能够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画图,也能够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思考等活动,同样能够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能够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同时学生还应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有地球的卫星照片,还有星云和星系的幻灯片,以及天文挂图。有多媒体,也有“太阳系模式图”挂图。有录像机,并且自行剪辑了九大行星概况和彗星的录像节目,还有投*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晓地球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那仅仅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了高中阶段,我们会继续对地球作更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仅仅是地球表面,并且还包含太阳。然而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当下我们开始面向整个宇宙,进而介绍地球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那时人们凭借肉眼观天,能看到日月星辰。这些星星各不相同,其中有看起来不动的,被人称作恒星;有会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之后,人们借助光学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接着,加上射电望远镜,又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2 阅读材料,然后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去谈谈在天空中能够看到哪些星星,以及这些星星各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天体的主要类型有:其一,星光闪烁的恒星;其二,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其三,圆缺多变的月亮;其四,轮廓模糊的星云;其五,一闪即逝的流星;其六,拖着长尾的彗星;还有气体和尘埃。备注:1. 此部分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视形状和特点;2.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以上所述的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并非孤立存在。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以及相互绕转的关系,我们将其称之为天体系统。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 P3 上的图 1.2 以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然后完成 P4 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存在互相吸引的关系;存在围绕旋转的关系)
【板书】2、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存在大小之分,大的天体系统能够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及的三个天体系统,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是怎样的呢?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 P3 图 1.2 讲解)地月系仅包含两个天体,分别是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达到 38.4 万千米;太阳系包含太阳、九大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之间的距离为 1.5 亿千米;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2000 多亿颗,太阳处于距银河系中心 2.7 万光年的位置。
银河系已经十分庞大。它是否就是大的天体系统呢?它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答案远远不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大约 10 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这些天体系统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科学家把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称作总星系,它是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同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会进一步拓展。
同学们刚才对于活动的回答很不错。在这里,我们一起对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到地球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行星。接着我们思考,太阳系中除了地球还有哪些行星呢?这些行星又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呢?并且为什么在众多行星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阅读教材 P4 图 1.4 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行星的数量。思考这些行星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这些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并且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在太阳系里,九大行星宛如一个家庭里的九个兄弟,存在着许多共性。请依据相关材料完成 P4—P5 活动题 1、2 ,并归纳出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以及结构特征方面分别有哪些相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九大行星在公转时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转动,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同向性。
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较小。其中,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轨道倾角大一些,即便大也不过 17°。这表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之为共面性。
公转轨道椭圆存在偏心率,此偏心率指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的比值,它对椭圆形状起到决定作用。偏心率越小,就越趋向于圆,倘若偏心率为 0,那么轨道即为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比较小,这表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圆的椭圆,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存在共性和差异。基于此,能够将九大行星划分成三类。一类是与地球类似的,被称作类地行星,其中包含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另一类是体积和质量都较大的,被称作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较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称作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我们通过以上对九大行星的了解,得知目前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这便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思考为何地球是太阳系中能够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优越条件,且这些条件其他行星不具备。其一,日地距离适中,达 1.496 亿 km,使得地表平均气温为 15℃,这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水呈液态存在;其二,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处于适中的状态,这使得它能够吸引大量的气体聚集在自身周围。并且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初期的单细胞生命出现在大洋之中。(备注:此部分可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刚才的分析,具备上述两项条件的生命物质是可以存在的。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里,是否也会有像地球这样的天体呢?这很有可能!所以,人们正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进行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然后召开班级天文学演讲会。在演讲会上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文档推荐=
页:
[1]